科技让吉林黑土地“油亮”起来

07.09.2016  08:32

      “插根筷子都能发芽!”肥沃的黑土地是东北人的骄傲。但长期重耕种、轻保护的耕作方式,导致黑土地肥力逐年下降。“采用免耕耕作3年,黑土地又‘油亮’有劲了。”经营6600亩土地的吉林省梨树县种粮大户卢伟说。

  “免耕生产只有播种、喷药、收获三次作业,减少了翻地等作业多次进入田地压实、破坏土壤。”卢伟打了个比喻,秸秆像棉被子一样盖在土地上,植株烂在地里当肥料,“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

  在东北旱作农区,精耕细作的频繁翻耕加剧了土壤失墒、风蚀、水蚀。但农作物秸秆覆盖地面则能保水保墒、培肥土地。梨树县农技总站站长王贵满带领的团队,从2006年起摸索适合东北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生产体系,“在宽窄行种植的前提下,秋收时秸秆留在地里,第二年可在上一年未耕种的垄间使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既实现轮作也实现秸秆还田。

  “免耕耕作让每亩土地增产200斤,而成本节约了100元。”卢伟2014年只试种了150亩,尝到甜头后,他购进了6台免耕播种机,去年使用一下增加到1500亩,而今年又翻了一倍到3000亩。“通过10年试验,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与王贵满共同推进玉米免耕技术的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研究员张旭东表示,通过这一技术,试验田的土壤含水量增加了 20%-40%,而耕层0-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2.91%,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达到60多条,是常规垄作的近10倍。

  卢伟的免耕地块连续两年成为观摩点,共接待了来自吉林省各地的6000多名农民,“我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采用免耕播种,他们就像种子,辐射更多农民。

  为推动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生产,吉林省从2014年投入1000万元对采用这项技术的农民进行补贴。2016年,吉林省又拿出8300万元,在34个县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