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技学术年会召开 吉林一号卫星明年发射升空

26.11.2014  09:17

干细胞、3D打印、量子……昨天9时召开的吉林省第八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上,这些“高大上”的科学术语,一个接一个。但让我们吃惊的是,大会现场,作报告的几位重量级专家,早就摸透了大家的心思,深奥的科学理论中,时不时地蹦出些接地气儿的内容来。《西游记》做引子,解释干细胞;《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这些流行词儿,也拿出来分享,为这场高层次、多学科、大规模的学术盛会,平添了不少轻松。

会上,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宣明还带给大家一个好消息:我省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明年8月就要升空了!

冯守华:

科技创新重在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本届年会上,吉林省科协主席、吉林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冯守华作了题为《科技史话与科技创新》的报告。

冯守华院士从历史的角度展示古时候年轻的一代,创造出很多科学原理和科学发明。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到当今的信息时代,整个链条就是一个创新的历史。

他主张,要注重调动整个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同时,要抓团队精神,把最有效的人力、物力,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上面,也让现代的科技工作者去适应我们这个时代,有效地把科技产品应用到市场上去。整个社会也要反思,是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发挥的大环境。

■经典链接

西游记》&干细胞

孙悟空吹毛变猴 体现克隆猴过程

西游记》里,敌众我寡时,孙悟空会揪一小撮猴毛,在嘴里嚼一会儿,然后一吹,就会有无数猴子猴孙助阵。就这个嚼的动作,让冯守华院士很感叹,“用现在的话讲,它体现了一个克隆猴的过程。”

这是冯守华院士谈到干细胞时引用的。他说,孙悟空嚼猴毛,当嚼到最细时,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身体里的干细胞。它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如今,在克隆动物、植物、人体器官上已经应用。

“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要有人、工具和传承。在不具备先进科学技术的前提下,人们只能靠想象来记录。”孙悟空的一个动作,与现今干细胞克隆技术巧妙地重合。所以说,古代人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如果当时能继续研究下去,没准发现干细胞的就是我们中国人了!”

盗梦空间》&记忆研究

“重塑梦境”可行吗?已开始研究但过程艰苦

“科学,不能下不可能的结论,即便是可能的结论,也不能武断地说,要在大量实验跟证据的支撑下表达。”这是冯守华院士的观点。但在报告的结尾,他抛出了一个包袱,“在未来,人们的思想,是否真的可以像《盗梦空间》里演的那样拿出来研究呢?”

冯守华院士说,电影《盗梦空间》中,对人体记忆的移植,是一种想象,但也寄予了很重要的科学方向在里面。“试想一下,思想为什么不能拿出来研究呢?什么人愿意说什么样的话,是自身的一种习惯。想说什么,完全是大脑的一种反应,表述的语言,就是大脑反应的一种固化。既然是固化的思想,就可以拿来研究。”然而,它的复杂性,主要在于它的时间性和多变性,思想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我们有很好的计算和储存功能,可以把时间分辨率精确到最小量值,在你想说还没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预知你将要说的是什么。所以说,在未来的某一天,把记忆拿出来研究,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这是一个已经开始研究,但是十分艰苦的一个过程。”

星际穿越》&虫洞

敢于想象 始终是科技发展第一位的

星际穿越》中,“徘徊者”号飞入虫洞,走“捷径”穿越了星系间漫长的距离。它是否真的存在呢?

冯守华院士说,“在我们看来,这是很难理解的。它相当于把宏观的物体纳入到微观的物体来想象。从目前的科学上来讲,是不可能的。可我们也不否认,将来会发生什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宏观和微观是两个世界,不能拿微观的世界规律去套用宏观的东西,这样做就会出现很多‘意外’,有偷换概念的可能。”

这些富于想象力的影视作品,是否也是科技创新的开端?冯守华院士点头,“敢于想象,在科技的发展上,始终都是第一位的。”接着,他又提到了曾风靡全球的电影《阿凡达》,“它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是典型的代表,事后被美国航天局聘为顾问,因为他的想象力比科学家们更能放得开!”

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被大家称之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两部“烧脑”作品。但在娱乐的同时,体现人类科技水平的强大,给当今科技工作者们带来不少危机感。让人们重新认识,如何来搭建社会的结构,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发展问题。

卫星咋升空?

1.投放

涉及到力学范畴,将卫星这个重物准确地投放到预定轨道。

2.控制

要实现在天空中的卫星应该被人们控制,按照人们的意愿去运行。

(在这两步都完成的基础上,卫星就有用了。严格地说,对于卫星的送入轨道及控制,还属于认识和逐渐掌握的阶段。)

3.载荷

卫星是个载物的空壳,它身上的载荷才是有意义的,比如电的功率、温度控制水平、壳子的定位精度等。随着人们需求、欲望提高,卫星载荷的功能也越来越全。当壳子标准化了,人们逐渐熟悉、掌握并认识它了,就进入了第三步,以载荷为核心的卫星整体设计。(2005年,长春光机所开展了以载荷为核心的整星技术的研究。制定的标准是技术上先进,商业化运营。)

宣明:

“吉林一号”卫星明年8月升空!

“明年8月,我省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就要发射升空了,它带着我们整体技术的进步,和运营机制的变化。”年会上,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宣明最后一个发言,他带给大家这个好消息。

卫星发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宣明说,“吉林一号”的研制成功,长春光机所是主力,但在长的一些高校研究所也做了一些贡献。“下一步,我们会对我省航天产业的布局,充分联合高校研究所,包括发挥当地企业的能力,同时引导我省相关企业向航天信息产业方面进行转移,让我省真正地成为国家航天信息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卫星的发射,不仅是航天技术的进步,同时对我省机械制造技术、光学制造技术、材料的生产技术、光电传感技术等领域,都起到带动作用。

16年后我省将有138颗卫星升空

为啥说卫星技术是高端服务业?因为它和百姓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百姓今后依靠航天信息来提升生活水平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宣明说,当下,我们熟知的航天信息产品大致有三种,第一就是地图,第二就是定位,第三个是这两个产品的又一次加工,即导航。实际上,百姓依靠的航天信息非常多,只是目前还没开发出来,比如旅游。“大家都知道,黄山的景点很漂亮,但每逢节假日,黄山的景点人满为患,什么时间去游客少?哪条路方便通过?就可以依靠航天技术了。农业生产上也是如此。目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我相信,今后大家的生活离不开航天信息。”

近期的规划,预计在2020年之前,吉林省要在天上有60颗卫星,远期规划,在2030年左右,要有138颗卫星。卫星的数量,代表着一个卫星对地面观测的时间的分辨率。在2016年,我们将有16颗卫星,对世界上某一点观测的时间间隔在4~5个小时,如果我们达到了138颗卫星,我们对于世界上任意一点的观测时间将提高到10分钟左右。

  本报记者 董春梅本版人物图片 本报记者 蒋盛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