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尔沁沙地添新“绿”——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侧记

28.06.2016  11:22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与吉林省通榆县交界的科尔沁,有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2000年6月16日,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在这里建了一个沙地生态示范区,他们梦想在这里探求如何遏制和转变科尔沁沙地区域沙漠化的趋势,以自然之力,找到一条使科尔沁沙地生态状况向良好方向恢复,还原其草原生态的途径。

      示范区兴建16年来,环保志愿者们积极开展沙地生态修复,并引进外来物种,目前,已经恢复科尔沁沙地1500亩,依靠沙地原有“基因池”,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他们在努力地实现生物多样性。生态示范区内植被已由2000年接近于0的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随着沙地植物的重生,草原野生动植物大量回归,昔日光秃秃的“火沙坨子”重现绿色生机,吸引了各种哺乳动物以及鸟类栖息繁衍,其中包括田鼠、刺猬、狐狸、獾子、黄鼠狼、水蛇、鹌鹑、野鸡、猫头鹰等310余种。保持现有植被水平,阻止流沙向东移动,保护毗邻优质耕地4500亩,村民200户不被流沙侵蚀。栽种成活防风用杨树30000株,保护恢复野生杠柳300亩;示范区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65700吨,创造生态价值约650万元。影响科尔沁沙地东南部边缘地区两省两县(旗)的科尔沁沙地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受保护耕地的农民收入,年均增加2500元左右。

      在进行治沙恢复生态植被的同时,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还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他们以开展“荒漠——绿洲”沙地为主题开展了40次实践活动,共200所国内外大专院校,近万名环保志愿者参加。协会组织编写环保教材2套,共在2所沙区中学初一年级开展环保课堂,每学年40课时,覆盖师生800人。

      为开展可持续农业探索工作,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根植科尔沁沙地及向海湿地,探索有机谷物种植及生态养殖项目。采用“1:10”种植模式,选取1公顷优质耕地进行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地附加值,取代10公顷滥垦耕地的广种薄收,释放10公顷草原,使其休养生息。增加居民收入、扩大草原面积、保护优质耕地、节约地下水、提高碳汇值、创造人境和谐的生存空间。

      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扎根沙地,从传统文化、爱国爱家、食品安全入手,恢复沙地原生动植物物种,倡导传统农业和草原轮牧,营造沙地草原与农村社区的生态平衡环境,进行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工作,建成稳定的草原生态示范区,解决生态脆弱区人境矛盾,并以此为模板,协同沙区所在地青年志愿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可行可为的生态修复之路,扩大沙地回归草原的规模,用志愿服务的形式,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