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我国草种业的“芯片”

27.05.2019  10:21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是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草原种质资源是推动草种业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国草种业发展进步的“芯片”,是建设生态文明、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草原种质资源意义重大。

  我国是世界上草原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土壤、气候条件等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的草原植物资源。据全国草原资源调查统计,我国草原植物有9700多种,其中饲用植物6704种,分属5个植物门、246个科、1545个属,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24个科、171个属、493个种,54种草原植物被列入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占全国濒危植物总数的14%。从草原植物种的构成看,比重较大的是豆科18.47%、禾本科17.3%、菊科8.03%、莎草科5.34%。特殊的自然环境及长期的自然选择,造就了我国草原植物丰富而宝贵的遗传资源特性,是抗逆、抗病、优质高产及一些特异性状的基因宝库,是遗传育种的重要素材。一些草原植物还具有极高的食品、医药、化工、能源等产品开发价值,一些植物的特性还有待人们不断认识和开发。

  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就对野生苜蓿进行引种驯化,最终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的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对草原野生植物进行引种试验,选育出一批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的新品种,如新疆和田苜蓿、陕西关中苜蓿以及柱花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等品种。1987年,我国开始实施草品种审定工作以来,共审定登记驯化而成的野生栽培草品种121个、育成品种208个,对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及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兰州大学利用18年的时间,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的野生无芒隐子草进行驯化选育,培育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被大量用于干旱地区草原生态修复、草坪建植、高速公路护坡建设。

  种质资源库建设有了一定基础。为避免或减少草原种质资源的消失,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进行草原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目前,在北京建立了1个草种质资源中心库,内蒙古和海南分别建立了草种质资源备份库,11个省区建立了17个草种质资源圃。截至2018年,已整理和入库保存草种质资源4.7万余份,包括103科680属2264种,其中豆科占33%、禾本科占54%。从保存方式来看,以种子形式低温保存占98%,少量以茎、块根和资源圃形式保存。此外,近年来部分科研单位、企业也结合工作需要,建立了自己的草种资源保存库。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严峻形势。当前我国草原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总体上比较落后,一些种质资源面临减少或消失的危险。家畜超载过牧普遍存在,草原退化仍很突出,草原种质资源生存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工业开发建设大量征占用草原,一些重要的种质资源的原生地被破坏甚至消失;滥采乱挖草原野生植物资源现象屡禁不止,不仅造成草原破坏,也直接危及草原种质资源的生存;盲目引进国外草种现象突出,外来生物入侵风险加大;草原种质资源的普查、鉴定评价工作不够系统深入,资源收集、保存数量还较少;过分依赖进口草种,对本土种质资源进行选育、扩繁、推广工作还很不够;重视草原资源的生产性能,但对其在医药、化工、能源、食品等功能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够。

  努力提高草原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世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草种”。草原种质资源是加快草种选育工作必须依靠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制定草原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战略,明确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及保障措施。要组织开展全国草原种质资源普查与鉴定评价,全面摸清资源家底。要加强草原种质资源库建设,合理布局,扩大数量、规模和保种能力,特别是要新建一批区域性种质资源库和资源圃。要加快资源收集、保存进程,特别是要加快我国草原特有和珍稀濒危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要重视草原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加快建设一批草原自然保护区、天然采种场以及乡土草种生产基地。要提高草原种质资源管理利用信息化水平,构建种质资源基本信息、特性信息和分子信息数据库,建立互联互通、分工合作、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要加快草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对草原生态修复及草业发展性状突出的育种材料,探索建立优异种质筛选、创制、有效利用“无缝对接”的新机制,促进创新种质、新技术的高效利用,提高草种国产化水平。(刘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