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种地 “上岸”入企 “两栖”农民走俏蛟河

21.11.2015  23:54

中国吉林网讯(记者曾庆伟 通讯员田丽娟)51岁的蛟河农民姜文翠怎么也没想到,没靠种地,赚到了平生第一笔“巧钱儿”。

姜文翠家住蛟河新农街道兴农村,一直以来都围着家里的几公顷地转悠,收入差强人意。这两年,一到“挂锄”时节,村里不少人就到邻近的黄松甸镇摘木耳,每天都能有近百元的收入。今年,姜文翠也去了,20多天下来挣了2000多元钱。

家住河南街道振兴村的村民李秀兰一辈子没有外出打过工,也同样爱上了家门口的打工生活。

今春,随着有人来村里投资建起洋菇娘种植基地,李秀兰的生活也随之改变。从6月下旬起,每天4时到10时,16时到19时,9小时功夫她能采摘140斤左右的洋菇娘,按每斤采摘费1元钱计算,一天净赚140元。

我现在是两边干活,两边不耽误。”李秀兰笑呵呵地说,“日子宽裕了,在家门口打工,地也种上了、菜也吃着了、家也管上了,啥也不耽误啊。

一些依托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更是成为周边农民“吸金”的宝地。

永丰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以生产加工速食甜黏玉米为主。每到7至9月份甜黏玉米收获旺季,成百上千的农民涌入工厂车间,掰棒、切头、包装、速冻,每年3000万穗的玉米产量成为带动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金粒粒”。

除了农民打工大军外,一些有创业头脑和市场意识的年轻农民做起了农村经纪人。

乌林朝鲜族乡亮子村村民张喜龙,除了自家种的4公顷玉米和3公顷中药材外,农闲时节变身为洋菇娘经销商,收购本地的洋菇娘再卖到长春农贸市场,每天过手的洋菇娘在2000斤以上。

34岁的白石山镇农民王彬,除自家种植吊袋黑木耳外,为让乡亲们把木耳卖上好价钱,当起了木耳经纪人。由于王彬讲信誉,价格公道,赢得了百姓的信赖。

如今,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为从事二、三产业的蛟河农民提供了广阔平台。他们既能下田种地,又能“上岸”入企,上万农民成为亦工亦农的“两栖”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