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访院(会)党组书记、院长、专职副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

06.11.2014  19:31


以“八大工程”实现“顶天立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今年3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颁布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吉林全面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本报记者就《方案》出台背景、预期目标以及主要内容等问题采访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院(会))党组书记、院长、专职副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

新形势下的新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方案》甫一出台,就引起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请您介绍一下《方案》出台的背景和预期目标。

马克:《方案》可以说是在新的形势下、新的历史场境中应时而生的,我必须强调下面三个重要背景。

一是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六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制定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高度重视,专门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吉林全面振兴计划。这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吉林省委对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和社会科学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制定、出台《方案》的第一个重要背景。

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迈入立足创新、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迫切需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和学术水平”,而且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力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建立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和科研组织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总的思路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式转变。院(会)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一员,贯彻规划精神,落实规划任务,责无旁贷,也时不我待。

三是院(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我院30多年的发展为《方案》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东北边疆历史文化研究和东北亚国际问题研究是我院的三大研究特色和优势。在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粮食安全、民生发展等方面研究成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东北蓝皮书》、《吉林蓝皮书》等成果继续发挥重要影响;在东北边疆历史文化研究方面,《东北古代属国方国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在东北亚国际问题研究方面,图们江开发和长吉图建设、半岛问题等方面的成果取得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全院成果总量年均已达到800项以上。但是,我院科研成果总量仍显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年轻科研人员亟待培养等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任重道远,院(会)必须就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进行再思考再谋划。应该说《方案》切实反映了院(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切实反映了院(会)领导班子对今后一个时期总体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基本思路。

“八项工程”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方案》内含八项重点任务,即“八大工程”,请简要介绍其中涉及的内容。

马克:《方案》以实施“八项工程”为主要任务,着力形成“吉林社科院特色”,推动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吉林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和创新发展。“八项工程”是以实施科研项目为中心的科学研究攻关工程,以提升学术质量、打造学术品牌为核心的精品成果培育工程,以支撑长期、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以形成研究特色、打造学术高地为目的的学科基地建设工程,以建设省委、省政府思想库、智囊团为目标的高端智库建设工程,以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为中心的学术名刊打造工程,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信息共享为中心的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内在活力为目标的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八项工程”可以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是充分体现了院(会)自身发展与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紧密结合。《方案》是落实吉林省委《实施意见》的具体细则,在充分考虑院(会)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了“东北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吉林省文化产业研究”等具体任务,拟筹建“吉林省文化产业研究和咨询中心”,充分体现了地方社会科学院参与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院(会)自身发展与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紧密结合。

二是充分体现了院(会)发展思路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紧密结合。《方案》从指导思想到实施目标,再到重点任务,充分突出了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提出了“精品强院”,在5000余字的《方案》中,“精品”、“质量”、“品牌”、“特色”等词汇出现了近40次。这在院(会)历史上是罕见的。应该说,这充分体现了院(会)落实国家和省里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的力度,充分体现了院(会)发展思路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紧密结合。

三是充分体现了现有优势与长远发展、地方特色研究与国家战略需要的紧密结合。以“科学研究攻关工程”为例,我们充分考虑了院(会)在三大研究领域的优势,以充分发挥吉林资源和地缘优势为依托,以长远需要和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个性化地设计了能够体现“现有优势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地方特色研究与国家战略需要相结合”的三个子计划,即基础研究强化计划、应用研究提升计划和国际问题研究拓展计划,并制定了具体措施。其他工程在设计上也都如此。

四是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与支撑体系建设的紧密结合。整体上架构了院(会)“项目重大化、成果精品化、人才精英化、学科特色化”的科研体系和“智库高端化、期刊品牌化、资源信息化、制度科学化”的支撑体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总体上看,《方案》指明了院(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积极发挥院(会)作用、打造“社科院特色”、服务吉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方案》如何真正实现与国家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顶天立地”的目标相契合?

马克:地方社科院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把主要力量放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我院《方案》的制定,总体上来说也是围绕这个“顶天立地”大目标进行的,我们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方面积极地把“顶天立地”这个大目标落到实处。我们提出的“智库强院、精品强院、人才强院和制度强院”,既是要大力强化为地方服务,也要通过提升质量、提升水平,为国家战略需要服务;我们提出了高端智库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对目标进行了分解和落实。为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我们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在应用研究方面,要以“立地”为基础,积极推动“顶天”目标的实现。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粮食生产、图们江开发与长吉图建设、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等方面,要深入基层、深度调研,发挥地缘优势和区域特点,大力提升学术质量,在为地方服务的同时,积极为国家提供战略性咨询服务。

二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传统优势,积极创新,以“顶天”为目标,打造一批“中国气派、吉林风格、社科院特色”的原创性成果。原有的一些基础学科优势,如中国东北史及明清史研究、东北文学研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要搞好传承与发展,继续发挥优势,作出新的贡献。

三是在国际问题及边疆安全方面,进一步发挥东北边疆研究优势,实现“顶天”和“立地”的结合。我院(会)在东北边疆历史与文化、东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等方面具有优势,多项学术成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肯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顶天”的目标。《方案》明确了要进一步增强这些研究领域,力争“站位更高、基础更深、调研更细、对策更实”,努力实现“顶天”和“立地”两个目标的同步发展。

吉林省政府对《方案》的出台和落实给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我们要陆续出台、修订相关政策措施,保障《方案》的落实,保障“顶天立地”目标的实现,切实为吉林省乃至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报记者 宋晖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