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模式”啃下“硬骨头”——双辽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31.08.2017  16:33

  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精准扶贫解困。在总面积3329.2平方千米的双辽大地上,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普通干部,背负行囊,下乡驻村;10名省市领导,28名县处级干部,179个包保部门,3989名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及驻双部队官兵进村入户,精准包保,不脱贫、不脱钩。近3年来,双辽市把脱贫攻坚做为德政民心工程,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合力攻坚,聚焦发力,依靠八种模式啃下了“硬骨头”,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双辽是省级贫困县,截止2015年末,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7个,贫困户13348户,贫困人口25495人,是四平市脱贫任务最重的县份。2016年,实现892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5%,贫困发生率由10.5%下降到6.8%。2017年,确保2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退出,55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15年、2016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双辽市分别被评为A类一等奖。

  实施产业脱贫。着力抓好光伏产业扶贫。目前,47个贫困村的63座光伏电站已经全部并网发电。正在积极推进非建档立卡贫困村的5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用光伏发电项目,以及天合公司20兆瓦光伏电站收购项目。以上项目落实后,不仅可实现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1500—3000元,还可以为4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个村集体年均创收5万元左右。同时,围绕推进苗木种植扶贫、养鹅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合作社脱贫、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旅游等,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让贫困农民获得了实惠。

  实施基础设施脱贫。双辽市坚持整村推进,统筹河湖连通、节水灌溉、农业开发、千亿斤粮食等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向贫困村投放。目前,共落实水田上电、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个,惠及贫困户13348户。2016年,共改造农村危房855户,今年,将对20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10月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全市190个村文化广场建设全部达标,改水3836户、改厕1039户。2016年,共修通屯水泥路313.85公里,今年,将落实通村、通屯水泥路97公里。

  实施教育脱贫。2016年以来,双辽市已发大学生生源地贷款901笔708万元,并为39名特殊贫困的新生资助路费共2.6万元;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考入本地高中及进入幼儿园的,全部免除学杂费,并给予生活补助;制定了对政策兜底的在校大学生资助标准,所交费用全部由市财政局承担。

  实施医疗脱贫。制定了《双辽市健康扶贫工作考核实施办法》,组建62支巡回救治医疗队进村入户,为全市11288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并随时跟踪、定期随访;全面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取消贫困人口住院预付金。发放精准扶贫“一卡通”,保障兜底户在新农合及大病保险报销后的自付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实施金融脱贫。推出“金融机构+产业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信贷模式,解决贫困户诚信度底的问题。目前,全市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103笔,共计2315万元。同时,与人保财险双辽市支公司签订《保险精准扶贫协议》,为2549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办理保险扶贫业务。

  实施就业创业脱贫。召开就业对接会、招聘会21次,已经输出转移劳动力2100人,人均年劳务收入10000元以上。190名村党组织书记都有创业致富项目,引导带动1724名贫困人口发展致富。

  实施社会组织参与脱贫。双辽市“甘露”爱心公益协会等社会爱心组织共募捐善款近百万元,资助贫困户217户,帮扶贫困学生512人次;双辽市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作用,积极参与精准扶贫,通过芦笋项目,带动213户贫困户发展致富。

  实施保障兜底脱贫。双辽市把社会保障兜底作为精准扶贫的最后一道屏障,做到切实兜好、兜住。经过充分调查摸底,确定全市保障兜底人口为4799人。2016年,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3200元,2017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400元,全力解决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