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 火热的黑土地——记吉林省强村富农的生动实践

05.01.2018  13: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补齐农业现代化人才需求短板,如何培育农民增收的新动能,如何延伸和拓展农业价值链……岁末天寒,农忙间歇,记者深入吉林省乡村,体验新变化,记录村庄里那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农民忙起来 定向开展农技培训,培养契合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

  每年的这个时候,王贵满都忙碌异常,“现在是开展农技培训最合理的时间,从这几年的开展情况看,效果都不错”。作为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参与农技培训教材编写,确定培训方向和内容,每一项准备工作他都十分用心。

  在梨树县,每年的农技培训都是立足“一村一策”的培训原则,根据不同的种植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培训内容,使之有的放矢。梨树县盛园蔬菜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彦,每年的农技培训课他都会去听一听,“听专家讲讲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种植的新技术,对我们种植大户来讲,非常有必要”。

  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农技培训已经遍地开花,而紧跟农业发展新形势,具有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农业技术培训也在渐次推开。

  在松原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室内,数架教学用的农用无人机在教室内盘旋。十几名学员正在教练的指导下操控着遥控器,起飞、旋转、画圆、降落,熟练地完成一系列操作。2017年已经取得无人机驾照的张祝陶刚刚参加完学校组织的无人机培训课,也同其他学员一起进行操作练习,“虽然取得了无人机驾驶证,但是操作理论和日常维护的学习也必不可少。”本着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嗅觉,张祝陶对无人机植保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今年组成了植保队,在河南、山东进行植保作业,去除成本,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记者点评:让农村留得住人,让农业吸引人,需要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更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从满足传统种养殖的技术推广到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农技培训,定向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技能水平,让庄稼汉成为懂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的新农民,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是补齐农业现代化人才需求短板的突围路径。

  农民富起来 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促动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寒冬时节,室外已是冰天雪地,但吉林市丰满区的金丰现代农业园内,仍是一片绿意盎然,满棚的新鲜蔬菜青翠欲滴。这已是程春兰在这里打工的第三个年头,“主要负责导购和蔬菜称重。”今年52岁的程春兰家住吉林市前二道乡,因为农业园离家近,每年秋收结束都会到园里打短工,“既打发了时间,又赚了钱,我们村好多人都愿意来这寻一份零工干”。

  如今,一年无淡季的棚膜经济逐渐呈现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导致对人工的需求大增,周边村镇的农民能够在农闲时节寻得一份守家在地的就业岗位,同时,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为更多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提供机会。

  元旦刚过,陶世金结束了岗前培训,成为副产生产线的包装工人。每个月2600元的工资让陶世金颇为满意。“每天工作8小时,周末可以轮休,企业提供宿舍,感觉这工作挺好。

  陶世金所在的企业是长春众品食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农安县工业集中区,以生产冷鲜肉、肉制品加工以及冷链物流配送为主。“每年都会有近百名的生产线流动工人来企业打工,基本都是企业周边的村镇过来的。”长春众品食业有限公综合管理部负责人邹平长说,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农民也把农闲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实现了自身价值,这是企业与农民在生产服务过程中的双赢。

  记者点评: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元,带来的不仅是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也是农民从单一的农业耕作向产业工人等身份转变的有利契机。经过企业定向培训的农民转变为技能型工人,为农民提供守家在地的就业岗位,让农民到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链就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实现双赢。

  乡村活起来 农旅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大早,苗艳简单拾掇一下就出了门。此时虽正值农闲,苗艳却比往常更忙些。村路上尽是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认识不认识都笑面相迎。苗艳是舒兰市上营镇二合村村民,因为今年村里旅游项目的开发,她成了村里农家饭庄的一名服务员。

  二合村坐落在舒兰市四方顶子山南麓的一个山坳中,距舒兰市区60公里,四面环山,由于积雪期长且雪质好,得名“雪乡”,这是二合村发展乡村冰雪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二合村,红红的灯笼、贴着福字的玉米楼、精致的雪雕、大大小小的雪蘑菇,独具特色的优质东北农家菜、东北大火炕……浓浓的乡土气息与旅游娱乐结合起来,别有一番趣味。

  “自从村里搞了旅游,农家客栈多了起来,没有农活的时候大伙儿都在客栈打工。”正如苗艳所说,乡村旅游的兴起让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了厨师、保洁、服务员,过去冬季里寂静的村庄,变成百姓休闲玩雪的好去处,农民打工增收的新路径。

  “从去年12月冰雪节开幕,全村接待游客8000多人,旅游收入近6万元。”入冬以来,村书记卢才书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像二合村一样,在吉林省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村庄大变样,农民口袋鼓。多方共赢的产业模式,为黑土地的冬季增添一抹精彩底色。

  记者点评: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二合村“雪乡”,在吉林省的众多村镇,已经跳出农业传统思维,换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观光休闲、生态涵养、就业增收等多功能拓展。乡村旅游,是乡情的回归,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