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庄严的民生承诺 ——长春迎接地铁时代系列报道之一

23.06.2017  07:01

  2017年6月30日,注定会载入长春城市发展史册。

  这一天,承载着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厚重期盼和热切向往,长春乃至吉林的首条地铁线——长春地铁1号线将实现试运营!

  这是市委、市政府兑现的庄严而温暖的民生承诺!

  这是万余名工作者连续奋战两千个日夜的幸福结晶!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发展工程”——长春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的震撼序曲!

  当梦想照进现实,当历史迈步未来,所有的辛劳与付出都在这一刻化为骄傲而自豪的宣言——长春跨入全新的地铁时代!

  当我们站在这个美妙的历史节点,立足轨道交通的大格局战略,回顾地铁建设历程,历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远见与民生情怀,所有地铁规划、设计、建设者们的协作胸襟与奉献精神,让人感动,令人折服。

  一个富有远见的战略梦想

  地铁是城市交通的图腾,是一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为了实现拥有地铁这一城市梦想,从2000年5月开始建设第一条轻轨线路,到地铁1号线试运营,长春走了整整17年。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在完善规划中科学推进轨道交通建设,长春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

  1996年,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方案提出了“一环三线”城市快速轨道线网的初步构想;

  2002年,《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定轨道交通线网由5条线组成,线网总长179公里;

  2009年,规划改为由7条线组成,线网总长256.9公里;

  2014年,规划进一步调整为由8条线组成,线网总长301公里;

  在纳入我市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的2016版线网规划中,长春快轨交通线网规划再次调整为由10条线路组成,分别是地铁1、2、5、6、7号线,轻轨3、4号线及北湖线,市域快线空港线、双阳线,线网总长达460公里。

  从不断“长大”的规划路线图中不难看出,历届市委、市政府对于长春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一以贯之的科学态度和坚定决心。

  规划中的“先轻轨后地铁”,体现的正是决策层的智慧和科学态度。

  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高国刚说,“先轻轨后地铁”,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长春来说,是符合实际的明智选择。

  2002年10月30日,中国内陆第一条轻轨线路——长春轻轨3号线一期工程运营通车,长春结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第一枚“果实”。

  如果说,1996年的线网方案提出 “一环三线”只是长春快速轨道交通的初步设想,那么2002年版的5条线路、总长179公里的线网规划,则是我市真正意义上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专项规划。地铁1号线的确定,正是始于这份规划。

  为了做好2002年版的线网规划,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统筹下,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规划院,组成了由20多名专家构成的规划编制团队,在当时采用了国内至今仍较为先进的线网规划技术——“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快速轨道交通骨架以大、中运量为主的线网结构,突破了以往大城市规划以高、中运量为单一骨架的规划模式。在环线的设置上,将环线优化成为两条半环线,既克服了环线本身的缺点,又保留了环线的功能,在国内线网规划中独树一帜。

  最终,这版线网规划通过了市政府组织的全国知名专家评审和相关部门审查。专家一致认为,规划线网架构具有前瞻性,线网设置合理,符合长春市的发展需要。经市政府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为我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规划以及后续的多次线网规划调整中,地铁1号线始终被规划为贯穿长春南北中轴线,也是最重要、最繁华的主干路——人民大街。“选择在人民大街地下建设地铁1号线,几乎没有争论。”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诚仁说。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历届市委、市政府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地铁建设进行反复论证、科学规划。通过不懈的争取和努力,2011年,作为长春地铁1号线向国家申报审批的最后一道程序——《长春地铁1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这标志着长春地铁1号线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长春向“地铁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一次万众一心的逐梦之旅

  从上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到《关于地铁工程建设中施工图审查问题的请示与批复》;从《关于南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开发工作的请示与批复》,到《关于长春地铁1、2号线出入口涉及文物保护相关问题的请示和批复》……在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室内,翻开厚厚的地铁建设文件档案、工程图纸,可以真切而直观地感受到地铁建设的复杂性。

  2011年9月,随着长春地铁1号线繁荣路站开工,沿人民大街敷设,北起北环站、南至红咀子站、全长18.14公里、设有15座车站的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正式进入实战阶段。

  这是长春历史上单项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基础设施系统工程。建设高峰时期,共有万余名建设者同时参建施工。

  这对于城市的决策层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份考验面前,一股巨大的合力迅速形成。

  省委、省政府对长春地铁建设给予鼎力支持,采取专题会议、深入一线调研办公等多种形式,高位统筹,破解地铁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及各类专题会议,加快推进地铁工程建设;

  我市成立了地铁建设指挥部,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推动各项计划和规章制度落实,共同推进地铁建设。

  ——破解资金难题。充足的资金是地铁建设的先决要素。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铁1号线工程的建设资金采取通过国内银行解决的办法,确保工程建设资金来源,实现工程款按需及时足额支付,保证地铁项目建设质量及工期。

  ——破解拆迁难题。拆迁历来是工程建设中的难题,长春地铁1号线整条线路包括沿线14个站点(长春站北站同轻轨4号线建设完成)、一座车辆段共需征收住宅3200户、非住宅52家。为此,我市成立了地铁工程建设征收工作攻坚指挥部,并联合法院、建委、规划、国土、房地、园林等部门和各城区负责人联合办公,邀请人大代表和市民参与征收监督工作。

  ——破解管线排迁难题。管线排迁是地铁建设的又一难题,尤其人民大街地下管线复杂,水、气、热管道纵横交错,长春地铁创造性地通过雷达探测等技术手段,绘制了人民大街雷达部面图,确定各种管线的地下位置,在管线产权单位的积极配合下破解排迁难题。

  ——破解交通难题。为了减少施工对人民大街交通的影响,地铁1号线建设一次次在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建设者们借助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科技手段,不断推行工艺改进、工法创新、管理创新,取得可喜的成效。比如,在南湖大路至自由大路区间采用“盾构侧向始发”技术,这在全国地铁建设中也属首次。

  ……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统筹、全力推进下,地铁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在建设过程中,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校和广大市民都以主人翁的态度,给予地铁建设极大的理解、包容和支持。省政府把院内1360平方米的土地腾出,保障地铁施工顺利进行。市政府、吉林大学、工人文化宫、中科院长春分院、省银监局、省文化活动中心、军用物资供应站、长春大学、高速公路收费站等都采取措施全力配合完成征收工作,积极支持地铁建设。

  从开工建设到即将通车,五年多的时光里,这条蜿蜒于地下的交通动脉一点点延伸,一个个难题被奋力攻克,一个个节点被全力打通……长春迈向“地铁时代”的步履铿锵有力。

  快速轨道交通体系改变城市未来

  地铁在这座城市地下飞驰,串连起的不只是15个站点,驶向的更是这座城市美好的未来。

  纳入我市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的2016版线网规划,由10条线路组成,分别是地铁1、2、5、6、7号线,轻轨3、4号线、北湖线,市域快线空港线、双阳线,线网总长达460公里。

  “新一轮修编的2016版线网规划,运筹构建的是一张支撑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动力先导轴。”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长春着眼于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和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科技进步、资源节约、环境优良的绿色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在原有8条线路线网规划的基础上,结合长春新区设立、机场扩建以及九台区、双阳区的快速发展,对原有线网的功能层次进行了完善,增加了联系中心区与远郊城区、组团的市域快线,使整个规划线网功能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对城市内部的中运量系统提出规划设想。

  从线网架构上看,我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由普线和市域快线两个功能层次组成。其中普线8条,总长度304.4公里,主要服务主城区范围内的中长距离公共交通出行;市域快线两条,总长度155.6公里,主要服务于远郊组团、城区、机场等区域与城市中心区间的长距离出行。

  从长春实际出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坚持“地铁、轻轨,高架路、下穿道,地上、地下,平面、立体,主路、支路”同步谋划、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形成网格化、立体化的大交通体系战略。据此,预计明年6月30日,长春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将载客运营;预计明年9月30日,轻轨北湖线一期工程将载客运营;预计2020年,轻轨3号线一期工程延伸线工程将载客运营……未来的长春,10条纵横交错的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将具备每日运载数以百万计的客流能力,承担起45%以上的城市公共交通重任。

  如今,长春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经完成,网格化、立体化的城市交通大格局蓝图已经绘就,760多万长春人民更加幸福宜居的美好明天正在加速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