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起梦想的支点——松原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02.06.2016  15:22

  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村屯基础设施差……过去,一提起自己的家乡,长岭县八十八乡十九号村村民十有八九都会说:“致富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梦想!”致贫原因在哪里?村干部掰着手指头罗列出了一系列问题:村里耕地盐碱地占一半,还有一部分沙包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剩下的多半是留守老年人和儿童;全村大多数人小学还没毕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而单一,先进的技术很少用得上……这些制约十九号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仿若一块块巨石,重重地压在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心头上,动弹不得。

  “长不好的庄稼,富不起来的村民!”在十九号村人眼里,这根深蒂固的穷根儿仿佛永远都难以拔掉。可今年,这一切都有了新变化,新年的门槛刚刚跨过,吉林省就打响了脱贫攻坚第一战,紧接着,松原市也第一时间响应了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开展了“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参与帮扶”相关活动。

  以上率下、精准部署。市委书记李相国把十九号村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作为自己的脱贫攻坚联系点,多次来到该村与乡村干部、村民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扶贫包保工作的推进情况,并针对村干部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逐一落实了该村村屯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等亟待解决的项目和资金问题。经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十九号村两委班子和贫困村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因地制宜搞起了产业脱贫,有效解决了水利、电力问题,聘请农业专家进村培训先进技术,村干部和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以上率下的示范带动,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做出了表率,提供了遵循,一场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战役在全市打响。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松原市迅速建立健全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市、县、乡三级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订脱贫攻坚定向定点包保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参与帮扶”的要求,明确了市、县、乡三级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包保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责任,并组织市、县两级干部到包保村和包保户中第一时间与他们进行了全面对接,了解分析致贫原因,研究精准脱贫模式,制订具体有操作性的脱贫计划和帮扶方案。为了从源头上消除贫困,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松原市严格按照《2016年民生行动计划》要求,切实抓好正在实施的每一个民生项目,力争为老百姓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

  问需于民、尽力而为。有了责任目标,如何解决好问题成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因此,松原市积极探索了因户制宜、因人施策,问需于民、尽力而为的有效脱贫路径。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在民生项目中,进一步加大了解决增收、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问题的工作力度,在扶贫项目中,松原市注重对贫困群众进行点对点、一对一服务,真正为贫困群众找准“病根”,开准“药方”,带动贫困群众找准致富门路、提升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致富。松原市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同时,松原市还在金融扶贫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与金融部门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贫困地区资源配置中的功能,推动各类资源向困难群众集结,全力为贫困群众做好服务。

  因人施策、精准对接和开发式、造血式的扶贫方式,为全市的贫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如今,像长岭县八十八乡十九号村一样,松原市的200多个贫困村,正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依托资源优势、挖掘特色产业、利用扶贫资金,撬起梦想的支点,努力加快脱贫步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松原市的贫困村将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快速摘掉贫困这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