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媒体百名记者走进敦化林业

28.08.2015  12:01

  8月19日至20日,由新华社、农民日报社、科技日报社、中国改革报社、中国经济导报社、第一财经日报社、中国绿色时报社、中国林业杂志、吉林日报社、吉林省电视台、吉林省广播电台11家媒体组成的“绿水青山生态脊梁——百家媒体百名记者进林场”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我州,走进敦化市的国有林场王牛沟林场和新兴林场进行体验和采访。 

  国有林业局宣传办新闻处处长刘雄鹰、省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才国斌、长白山森工集团副总裁吴俊和、敦化市副市长齐宏陪同。 

  此次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林业局组织,旨在通过强化国有林场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国有林场改革的宣传力度,营造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浓厚氛围,挖掘国有林场现实发展的困难和亮点,展现国有林场风貌风采。要带着问题去体验林业和采访林业、带着深厚的感情感受国有林场的发展艰难历程、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探寻国有林场改革的方向和出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国有林场改革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全省现在340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5831万亩,职工总数77424人。其中,在职职工53814人,离退休人员23610人,职工总数占全国国有林场职工总数的1/10。 

  目前,我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难点问题:一是企业性质和国有林场定性问题;二是事业编制落实问题;三是改革成本问题;四是富余人员安置问题。主要表现在我省现有的340个国有林场中有163个企业林场,这些林场原来都是事业单位,后来在上世纪80、90年代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后转为企业的,经此次改革中,这些林场如何定性非常关键。根据国家改革试点省份编制核定标准,结合我省现有人员实际,全省需要核定8000名左右全额事业编制,才能满足改革后国有林场建设和发展需要,在事业编制零增长的情况下和从全省各市、县财政状况看,落实难度很大。启动实施国有林场改革,绕不开的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如何化解各类债务问题。经调查摸底,到今年6月底,全省国有林场债务总额125.9亿元。在改革中,除中央财政可以补助部分外,其余改革资金需省、市、县财政和各林场共同筹措解决,难度很大。全省国有林场现在在职职工53814人,预计改革后将产生富余人员2至3万人。而国家此次改革的要求是富余人员需以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为原则,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因此富余人员安置压力很大。 

  王牛沟林场、新兴林场仅仅是我省340个国有林场的缩影,在林业发展新常态下同样存在诸多困难,职工收入不到2000元,且大部分为单职工,基本年龄在四五十岁之间居多,家庭负担很重,平时生活尚可,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家庭极有可能因病致贫。但是,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裹足不前。在敦化市林业局的引导和支持下,因地制宜地开展起“二次创业”,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发展职工家庭经济、开发旅游资源。王牛沟林场现有职工193名,其中有岗位的仅63名,其余130名职工没有工资性收入,都在自谋职业。几年前,林场就号召职工开展“二次创业”,他们从敦化市林业局争取到29万元的创业资金。目前,林场有林下参种植面积90公顷,户数20户;养殖狐狸1户,养殖獭兔1户,木耳基地1个,种植6户;绿化大苗基地1个;新建容量200吨的冷库1个,此外,还有职工筹资建设的布库哩森林旅游山庄等项目。新兴林场自2009年开始,利用木材生产剩余物,发展黑木耳产业。目前,全场80多户职工有60多户种植黑木耳,种植总量达到280万袋,年产值7000万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 

  在一天多的体验和采访中,媒体记者们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国有林场职工搞林业“二次创业”,发展多种经营、走生态发展可持续之路的镪铿脚步。对我省国有林场职工在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坚定不移地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了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为更好地宣传我省国有林场发展建设、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记者 刘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