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蓝天碧水 呵护美丽家园——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09.11.2015  15:50

  

     

 

      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捍卫蓝天碧水,呵护美丽家园,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一直以来,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早在2012年初白城市第五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将“环境立市”作为第一战略,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白城市委、市政府更是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白城市环境保护局紧紧围绕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不断强化环境保护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创新工作举措,突出工作重点,认真履行环境监管职能,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10月底,境内嫩江、洮儿河等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体标准;辖区内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59天,预计全年优良天数超过300天。数字彰显成绩,盘点白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可以说亮点纷呈。 

  亮点一:创新机制,部门联动,生态环境保护构建新格局 

  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责任部门多,涉及范围广。但职责不清、机制不顺、单打独斗一直是环保部门面临的尴尬局面。为了有效扭转这一状况,去年以来,白城市环保局针对白城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盘谋划,系统设计,积极探索构建环境保护工作新机制和新格局。 

   一是开展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调研活动。 从去年开始,白城市环保局先后开展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调研,形成了《全市城区燃煤锅炉污染防治情况调查报告》、《全市固体(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情况调研报告》、《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全市环保产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和《全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及运行情况调研报告》、《全市环境风险源监督管理情况调研报告》等6个专题调研报告。今年4月,白城市环保局会同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8个相关部门,历经三个月时间,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借鉴和反复协商,形成了《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活动,对重点环境保护工作初步摸清了底数,掌握了下情,做到了心中有数,为深入谋划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在广泛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白城市环保局参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和新《环保法》、国务院气十条、水十条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起草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在此期间,分管市长组织进行了4次专题研究,提出许多具体意见。同时,又广泛征求了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及市直37个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意见》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8月6日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意见》。《意见》是白城市第一次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在全省率先以文件形式明确了市直32个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对推动和促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意见》的实施标志着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全面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新工作格局开始形成。作为全省市州级首家出台的《意见》,得到省环保厅的高度评价,兄弟市州广泛借鉴。环保部、省政府网站及中国环境报进行了宣传报道。 

  亮点二:更新理念,强化手段,服务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发展是第一要务。尤其白城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更是全市上下共同的第一责任。白城市环保局始终主动把自己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把生态环境的“软实力”作为持续发展的“硬道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举措,认真落实各项工作。 

   一是制定服务经济发展具体措施。 今年初,白城市委、市政府出台落实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相关工作方案后,白城市环保局迅速开展了大学习、大调研、大推进活动,形成了白城市环保局服务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发展方案,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协调发展、便于操作四项工作原则,明确了今后三年各项主要工作目标,全力服务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发展。同时,为了进一步理顺项目管理程序,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白城市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规程》,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三同时”检查和项目验收等程序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畅通了项目审批通道,加大了服务经济稳增长的力度。 

   二是简化环评审批程序和手续。 在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把环保审批关口的同时,出台一系列举措,提升审批质量和效益。白城市环保局成立了重点项目推进组,建立重点项目库,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专门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评估及审批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从备案、评估、受理、审批4个环节,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同时,根据项目规模和污染程度的不同,将项目分成A、B、C三类,聘请专家直接到白城开专家评审会,就近、就地、就便服务企业,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财力,受到企业普遍欢迎。截止到10月末,全市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440个,总投资额达180亿元,否决、劝退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14个。 

   三是深入基层开展对接服务。 为了使环评工作更好地服务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白城市环保局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各地、各项目单位进行指导和调研,及时掌握相关情况。特别是市政府重点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动员会议后,白城市环保局利用8月份、9月份的项目建设黄金期,派出由一名副局长带队的工作组,分别深入到各县(市、区)及开发区(园区),进行项目环评现场对接服务。对重点项目在环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工作组结合新环保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对项目规划、选址及环评审批等事项,进行逐项研究,具体指导,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环评审批质量和效率,得到企业一致好评。 

  亮点三:突出重点,治本清源,空气环境质量实现新飞跃。 

  在燃煤、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众多大气污染物来源之中,燃煤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白城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电厂生产、冬季采暖以及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燃煤。曾几何时,烟囱林立是文明的象征,城市人的骄傲。但随着由其造成的污染日益加剧,如今已经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心肺之患。为了切实加大燃煤型污染治理,扳倒烟囱,重现蓝天,白城市以燃煤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治本清源,连续开展燃煤型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攀升,白城已经成为吉林省空气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一是突出燃煤电厂,实施环保设施专项改造。 白城热电厂污染治理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头戏。白城现有电力装机总规模为418.4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179.6万千瓦。几年来,白城市不断加大热电厂环保设施改造工作力度,对现有机组进行改造,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截至目前,吉电股份白城发电公司先后投资2.26亿元进行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环保治理工程,削减二氧化硫17000吨、氮氧化物6984吨。国电龙华电厂投资1.26亿元进行脱硫、脱硝改造工程,削减二氧化硫5900吨、氮氧化物100吨。洮南热电厂投资0.8亿元进行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削减二氧化硫50吨、氮氧化物80吨。经过集中整治,白城域内的三家热电厂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二是抢抓有利时机,全面整合集中供热企业。 我国冬季特别是北方地区进入采暖期后,季节性燃煤造成污染物排放量剧增,导致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如何既能保证居民冬季取暖,又能保护好空气环境质量是所有城市都面对的两难选择。白城市几家热电厂在持续贡献电能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富余热能,但长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为充分挖掘这一潜在资源,白城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热电联产,用3年时间将20家供热企业46台锅炉,共1584蒸吨全部整合到白城龙华电厂和吉电股份白城发电公司两家电厂。供热能力达到1800万平方米,实现城区供热一张网,统一调度,调峰运行。白城市区现有供热面积1335万平米,年用煤量40万吨。目前,通过采取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财政补贴和PPP模式等多种方式整合供热企业,全市已有白城市热力总公司、白城市中兴热力有限公司等4家供热公司实现热电联产,共取缔燃煤供热锅炉11台,实现供热面积520万平米,占热电联产整合任务的39%。在白城市区的引领带动下,白城外县(市、区)积极借鉴这一做法,借助本地的热电厂优势,整合供热企业,实施热电联产。镇赉县实施生物质发电,整合2家供热公司,取缔燃煤锅炉4台;大安市整合1家供热公司、退城入园1家供热公司,取缔燃煤锅炉13台;洮南市整合2家小供热公司,取缔燃煤锅炉2台;通榆正在积极探索风力发电取暖新模式。通过集中供热企业专项整合,全市共削减二氧化硫排放502吨,氮氧化物排放140吨。10月25日在我省大部分地区遭遇雾霾天气情况下,白城依然保持空气优良,冬季燃煤污染空气的顽症得到彻底根除。 

   三是抓大不放小,全力淘汰燃煤小锅炉。 遍布在市区各处的大众浴池在给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燃煤小锅炉也给周边居民空气环境带来很大污染,每年由此引发的上访案件屡屡不断。针对这种情况,白城市同样是借助电厂富余热能,采取集中配送热水、以奖代补等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大淘汰力度。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投入以奖代补资金320万元,淘汰燃煤小锅炉282台,2015年末淘汰率达到85%,2016年将全部消灭燃煤小锅炉,在全省率先完成10吨以下燃煤小锅炉整治任务。 

  亮点四:加大投入,补齐短板,水污染防治提升到新水平。 

  环保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城市形象和环境质量,由于白城自身财力有限,环保投入一直不足,特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设施相对滞后。今年初以来,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基础设施项目,把环境基础设施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积极采取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多种手段,强化资金保障,破解资金瓶颈,采取有效措施,抓工期,抢进度,重点环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一是重点减排项目建设取得突破。 白城市有6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总投资5.28亿元,其中地方配套3.17亿元。为了确保项目按期完工,年初市政府将6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建设其全部列为各县(市、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项目开工前,分管市长亲自带队深入到各个项目现场,实地查看、面对面指导,研究解决问题,督促按期开工。市环保局对项目建设实行月调度,市政府督查室对污水厂处理项目进行专题督办,下发通报。对进展较慢的县(市),分管市长直接与当地政府主要领导通电话督促,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进度。各县(市、区)政府采取贷款、垫付和分期付款等多种形式,全力破解资金难题,有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目前,洮南市污水处理厂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其余5个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安装设备,年底全部能够完成任务并投入运行,达到污水处理能力17.5万吨,实现“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完工率100%。 

   二是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加快。 借助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白城市对市区多处路段及小区实施了排水管网新建和改造工程,将原有的老管道更换成HDPE材质的排水管道,解决排水管网排水不畅等问题。同时,增加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力度。截止目前,共完成了广电小区、民生小区、明仁小区、纸厂路、菜市胡同、王府胡同等34个小区和街路污水整治及管网接入工程,共完成管网建设17公里,进一步提高了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切实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三是安全供水保障能力全面加强。 饮水安全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头等大事。为了保障全市供水安全,白城市环保局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监测、评估、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针对二水厂设备陈旧、管网老化、供水保障能力弱等实际问题,白城市环保局积极编制了二水厂提升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省发改委批复,环评报告也已通过省有关部门认定,现项目改造已经完成。针对市内个别小区因使用自备水源发生供水污染情况,市环保局积极配合水利等部门实施自备水源井封闭工程,现已完成市检察院及家属楼、市水利局家属楼、白城幼师、白城师院食堂等自备水源井封闭工程,投资150万元,改造供水管网1070米,解决了14栋居民楼和2所学校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为保证生态新城区建设用水需求,投资160万元,完成了新城区纵十三街供水管网建设1070米。有效保障了全市人民吃上安全水、放心水。 

  亮点五:环保扶贫,点面结合,城乡生态文明展现新面貌。 

  白城市是典型的农业城市,全市60%以上是农业人口。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不仅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通过水、大气、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如果不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农村污染将从“小污”变“大污”,直至变成“大害”。白城市环保局一直坚持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作为改善白城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专项资金,倡导生态文明创建,推进绿色种植、绿色养殖,在调整升级农业种养殖结构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 

   一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效果显著。 2012年吉林省被列为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省之后,白城市切实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科学编制整治实施方案,因地制宜选取科学治污模式,通过市县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5个县(市、区)共有184个行政村实施了环境整治项目,总投资1.2亿元,农村受益人口达到30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5.3%。目前,全市已建成水源地防护围栏1.547万延长米、设置警示牌209个,建设水源保护房38座、垃圾分类间129座、垃圾池363个、污水处理池4个、沼气池 98个、人工湿地16处、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 7 处、畜禽粪便堆肥场83处4.15万平米,配备垃圾箱7393个、专用车辆924台。这些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使项目区的畜禽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活垃圾得到规范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饮用水源安全得到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面开展了秸秆禁烧工作,市政府专题会议部署,各乡镇专人负责,采取堵防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强化现场监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宣传单等形式,宣传秸秆禁烧的重大意义;一方面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目前多数地区的秸秆用于制作饲料和秸秆深加工。 

   二是环保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年初开始,白城市环保局结合各县(市、区)实际,因地制宜,示范带动,积极助力绿色农业发展,重点建设即洮南市有机辣椒和有机西瓜、大安市有机鱼和有机香瓜、洮北区有机雪寒韭菜和有机葡萄、镇赉县有机鱼和有机水稻8个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全力打造“有机米、健康豆、精品肉、生态鱼”品牌。围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白城市环保局提前介入,实施空气、水、土壤监测,加强源头预防和污染治理。截止目前,洮南金塔集团有机辣椒基地和镇赉国营渔场有机鱼基地已经通过国家环保部和技术专家的现场审核,正待国家审批。实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不但提高了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对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三是城乡生态文明创建统筹推进。 白城市生态创建工作始于2009年,截止目前,全市编制生态创建规划152个,创建生态乡镇、村124个,其中,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生态村13个,市级生态村103个。通榆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于2015年启动了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其它县(市、区)也都积极开展国家、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创建,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创建,不断提高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同时,环保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开展了新《环保法》“六走进”、“六五”世界环境日、9.16世界保护臭氧层日等一系列环保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营造了全社会保护环境、珍爱生态的良好氛围。 

  亮点六:强化监管,按日计罚,环境严格执法成为新常态。 

  今年是新《环保法》实施的第一年。白城市环保局充分运用新《环保法》赋予的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以及移送行政拘留等手段,在制度建设、执法监管、环境安全、信访维稳、联动机制上狠下功夫,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适应环境执法新常态。 

   一是强化责任,突出掌控环境治理重点。 突出掌控环境风险源,对全市排查出来的21家环境风险源,全部建立了环境风险源动态电子数据库,对企业厂区平面图、风险点位置、负责人等重要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对环境风险源企业重点监管,组织环境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突出掌控环境信访案件。成立了环境信访领导小组,建立了“12369”微信举报平台,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一事一议,领导包案,跟踪督办,直至办结。截至目前,共接待环境信访事项156件,办结148件,办结率95%,未发生因环境导致群体越级上访事件;突出掌控在线监控重点。对白城现有国控源在线监控企业15家设备41台(套),坚持实行周调度、月巡查、季报告制度,督促企业及时报告和掌握污染物排放、在线率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通知整改,截止目前我市在线数据传输有效率为93%。对机动车尾气污染实施源头治理,建设机动车环检在线监管平台,确保环保检测线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对白城市区空气实行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监测数据向社会实时发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是网格管理,全面开展环境大检查。 为了全面强化对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白城市环保局在全市推行了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按照行政区划将全市划分为7个环境监察主网格,116个单元网格。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消灭盲区。在此基础上,同步开展了全市环境大检查行动,从年初4月开始到10月份,集中利用6个月的时间,重点围绕工业企业污染源、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群众信访举报投诉案件,深入排查了环境风险隐患,进一步摸清了辖区排污单位底数。按照零容忍的原则,对查出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督促责任单位整改到位。全市共检查单位1089户,依法对39家违法企业进行了处罚,共处罚款92.59万元。 

   三是按日计罚,铁腕治污不手软。 白城市环保局与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了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制定了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相关部门职责。同时,为了加大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白城市环保局依托白城市百石律师事务所成立环保公益组织,使公益诉讼成为环境执法的重要补充。白城市环保局、公安局从5月20日起在全市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专项行动中,两个部门深入基层调查走访,深挖细查。针对搜集上来的线索,共同检查调度3次,出动警力200余人次,移交公安部门环境违法案件3起,按日计罚资金11万元,有力震慑了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维护了新环保法的威严。 

  

(责任编辑: 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