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长白之巅饮冰卧雪半个世纪信仰坚守

06.09.2016  19:15
 

  位于长白之巅的天池气象站

  长白山党工委书记谢忠岩为“感动吉林”的天池气象人刘继德颁奖

  老气象人王国祥抒发“感动”之言

  “老天池人”刘继德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刘继德在党旗下再次宣誓:“坚守信仰,忠于职守……

  每年清明人们自发地祭奠隋金堂烈士

  天池气象站原站长董德辉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长白山气象局局长杨环宇在介绍天池气象站的发展

  “当年没这根绳子,出去观测就回不来了!

  长白山妇联上山慰问天池气象人

  触景生情——“天池气象站呼叫!

  抚今忆昔大家百感交集感触颇深

 
  

  

  记者手札:

  “35天的采访,1000余公里的奔波,天池气象人的群像已立于心中,仿佛天池上又多了一座高入云端的山峰。这山峰,没有光鲜闪耀,远离浮躁喧嚣,在2623米孤寂冰封之地傲然屹立。经过半个世纪坚守,200多人为了信仰在长白之巅饮冰卧雪,却依旧热血难凉。当我省优秀共产党员刘继德举起右手再次在党旗下宣誓时,殊不知,他们才是这雪山中的传奇!放眼雪海,梦在云外。为中国气象事业,他们倾其热爱,倾其热血,倾其青春和生命!他们才是这座山的侠义英雄!因为这里有他们半个世纪的信仰坚守。

  “老天池人”——刘继德

  本报记者  韩金祥  包鑫

  憨厚、朴实、脸颊有着两坨高原红的他,当炊事员,任劳任怨,做好后勤保障;作观测员,认真负责,观测发报从无疏漏;做副站长,率先垂范,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先后获得“长白山好人”、“吉林好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员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老天池人”,他就是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副站长刘继德。

  今年57岁的刘继德回忆:“我刚到天池气象站的时候作炊事员,站里没水、电,做米饭不熟,冬天大雪封山时粮食运不上来,只能长年吃干菜。住的老房子漏雨透风,观测值班时要穿上皮袄、皮裤,戴上毡帽和军用棉手套。皮靴不保暖,我们就在里面穿毡袜,但一出门胶皮水靴立马冻得梆梆硬了。每次换日照纸,都是刚脱下手套手就被冻僵了,得赶紧把日照纸揣进大衣兜里,然后把手夹到腋下才能暖过来……

  在刘继德的讲述中,天池气象站老一辈气象人默默奉献和吃苦耐劳的形象跃然眼前。谈到他的家庭时,刘继德数次哽咽:“要是说我这辈子有什么亏欠的,那就是对家人的愧疚。那是1981年11月,因为工作需要,我结婚第二天就回山上工作了。没几天岳父因病去世,但大雪封山没能看他最后一眼……那时候在山上一待就是八九个月,跟家人联系只能靠写信。爱人思念时,我不在身边,孩子上学时,我不在身边,老人生病时,我还不在身边……多少次我爱人觉得山上的生活太苦了,劝我说‘咱不要工作了,咱啥也不要了也得回家!’看到她偷偷抹眼泪,我心软了,也明白她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再后来,家人费尽周折给我在安图县外贸找了份工作,就差办手续了。得知这个消息的我高兴地从山上往下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隋金堂烈士的墓碑前,看着碑上熟悉的名字,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想到他为了寻找丢失的气象资料坠入山谷,连命都搭上了,我吃的这点苦又算什么呢?坐在墓碑前我沉思良久……天黑了,我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站里,决定留下来干一番事业。一晃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至今我爱人对此事仍耿耿于怀。

  采访中刘继德的妻子刘莉对记者说:“他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孩子和老人都是我照顾。每次孩子开家长会都是我的事,尤其是看到别的孩子由爸爸妈妈领着一起出去玩时,我就寻思着他回来就好了,但想到他是为气象站、为长白山在坚守,我也得为他做好后勤保障,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不是?”听闻妻子的一番话,刘继德动情地说:“我心里明白,坚守了这么久,我爱人付出的最多。如果不是她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我又怎么能在天池上一干就是36年!正是隋金堂的丰碑精神和家人的无怨付出,才使我坚定信念,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气象人的奉献精神,如今我所有的荣誉都有我爱人的一半……

  1988年,两名年近6旬的台湾游客因天气不好失足掉进天池山涧。正在值班的刘继德隐隐约约听到了呼救声,于是他立即率领站里的两名同志循声找去。他说:“当时天快黑了,我听到有人喊救命,一刻也不敢耽搁,因为山上的天气多变,怕出现危险,等我们赶到的时候还勉强能看清,发现掉下去的两人卡在距离地面大约十米远的地方,我赶紧拿出绳子,将绳子一头固定在结实的石头上后,让两位同事在上面控制绳子,自己顺着绳子下到游客所在的位置,迅速将绳子另一头绑在游客腰上,扶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往上爬,期间,游客有好几次因为体力不支差点摔下去,但我都没放弃,终于把他们安全救了上来。我总是觉得,在别人危难的时刻伸出援手,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就是这样热心、忠于职守的刘继德,因长年在高山上工作,得了雪盲症,还患上了心脏病、风湿症、高血压、痛风等多种疾病。据他说,在山上工作两年以上的同志多多少少都会患上不同的疾病,因为山上的天气实在太恶劣了,能在那样环境下依然坚守的都很不容易,可谓“风雪中的战士”。

  刘继德说:“在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工作30多年了,不为别的,就是这里有我们用青春和生命结下的友谊,正如老站长董德辉所写‘天池气象站有我们三十年的信仰坚守!’同时也是为天池气象站的发展贡献力量。如今还有三年就退休了,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给气象站的年轻人做好榜样,多给他们讲讲老一辈气象人的故事,让气象人的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世代传承下去……

  长白山上永伫的丰碑 

  本报记者  韩金祥  张旭日

  大雪封山,狂风怒吼。1981年1月21日,天池气象站副站长、优秀共产党员隋金堂永远地躺在了长白山之巅……

  20日晚,长白山刮起了十级大风,由于当时观测员不慎,日照纸在观测台被大风刮走,日照纸记载着当天的真太阳时,是气象数据科学研究资料,每一张都是不可复制,非常重要,当时气象站副站长隋金堂得知后,在21日一大早,便组织站内人员,进行搜寻。在搜寻过程中,他与张春生、金在河来到了一处冰雪陡坡的坡顶,准备到坡底进行搜寻,在下坡过程中,金在河没有踩稳,几个翻滚后,滑到半坡不动了,张春生试图上前营救,不料也滚落下去,这时隋站长十分着急,为了抢救两位同志,他沿着坡顶向右走了几步后向下滑去,然而,在70多度的冰坡上,脚下一滑,便失控地向下冲去,撞到冰坡突起的一块尖石上,瞬间被弹到半空中,手套和帽子都被甩了出去,整个人重重地摔在冰坡上。看到隋站长的险境,距离他50多米的小张和小金爬了半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他身边,一遍遍焦急地喊着“站长,你没事吧?”只见隋站长忍着巨大疼痛,微微睁开眼睛断断续续地问着:“你们摔伤了没有?日照纸找到了没有?”随后便昏过去了。得知情况后,同志们取来担架,用了3个多小时,哭泣着把他抬回站里。

  在站里,隋站长从昏迷中醒来,忍着剧烈的疼痛,示意身旁的同志把自己手上戴的上海牌手表摘下来,大家不明白怎么回事,摘下来又给他带上,他再次示意要摘下来,用毅力说出生前最后一句话:“这是工作……表,交……”说到这儿,话音断了,在场的人明白了,这块手表是工作用表,他是在临别之际把这块工作表交还给组织。

  在同志们为送他下山抢救做准备的间隙,站里医生诊断出隋站长肾脾已经破裂,腔内大出血,骨盆已经粉碎。当时山上不通电话,为了抢救这位亲如兄弟的好站长,只有利用午后2时定时发报的机会,向省气象局发出呼救电报。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隋站长的伤情渐渐恶化,情况危急。为争取时间,同志们含着泪水把他放在担架上,迎着十级大风,踏着没膝雪路,送他下山,到半路,深知他疼痛难忍,医生想给他注射止痛针,便从内衣兜里掏出安痛定,但在用针筒抽取药水的同时,药水已冻结成冰,急得大家心如刀绞,悲痛欲绝……

  下午5时40分,隋站长的心脏在他生前攀登过的长白山路上,停止了跳动。一片痛哭声音,在风雪中飘荡,在森林峡谷中低吟……

  一位平凡的人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气象人……

  隋金堂的一对儿女隋戈、隋丹现在榆树县气象局分别担任榆树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和气象台副台长,他们在工作中都是一样的兢兢业业。隋戈一直是先进共产党员,隋丹连续10年被评为“长春市气象局先进个人”,当被问及为什么在工作中这么突出时,隋丹讲道:“小时候父亲因为工作,常常不在家,有一次,哥哥患上了流行病,发高烧,母亲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回来,父亲却说‘工作离不开人,回不去,你带着孩子去医院吧!’没有办法,母亲只能带着哥哥去看病,但由于没有及时治疗,留下了后遗症,至今耳朵听力仍受到影响。还有一次,我在上学时候,脚被划伤了,流了很多血,母亲叫父亲回来,当时父亲正在开会,回不来,母亲生气地背着我闯进会议室,找到父亲,后来还与父亲吵了一架,问‘工作重要,还是儿女重要’,当时我们都不能理解父亲,现在想来,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们钦佩,所以作为他的孩子,在工作上不敢有丝毫懈怠。还记得有一天,那时正下雨,风也很大,日照纸被大风刮走了。当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父亲的身影,眼眶不禁湿润了,想起父亲的做法,我绝对不能让日照纸在我手中丢失,冒着大雨追了出去,几经周折,终于将日照纸找了回来。

  隋丹的双胞胎哥哥隋戈在旁边郑重地说:“父亲对工作的认真我们都知道,所以,我们在工作上一定要踏踏实实,不能给父亲丢脸。

  如今已经77岁的马向春,在天池站工作了30多年,每年开春后,他都驾驶着拖拉机为站里运送物资,当问及他为什么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这么久时,他乐观地讲:“天池站的工作环境是很艰苦,来回开车,危险性也很大,过去家人也多次劝过我,换一份工作,我也曾动摇过,可是当我每次驾驶着拖拉机经过那座丰碑时,我动摇的心便坚定下来,想到隋金堂站长为了气象工作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于是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如今,曾与隋金堂一起工作过的老天池人,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2016年6月7日,他们中的部分老天池人再次来到隋金堂烈士墓前,讲述着隋站长为了气象事业背井离乡,带着妻儿来到长白山的故事;讲述着隋站长在这天寒地冻的大山上,也不忘学习的故事;讲述着隋站长在生命最后时刻也不忘将工作用表交还给组织的故事;讲述……这里住着一位不怕生活艰苦、热爱大山、扎根天池气象事业的好站长,住着一位不计个人得失、爱护同志、公而忘私的好党员。

  深情的回忆

  ——访隋金堂烈士子女隋戈、隋丹

  本报记者  韩金祥  张旭日  刘瀚聪

  1981年,时任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副站长的隋金堂,因寻找丢失的日照纸,滑落山涧,不幸牺牲,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烈士并树碑纪念。35年后,他的双胞胎儿女隋戈、隋丹子承父业,成为气象事业的中流砥柱。为此,7月5日,记者专程驱车来到榆树县气象局,听他们讲述记忆中的父亲。

  提及父亲隋金堂时,小女儿隋丹哽咽地回忆:“父亲为了工作经常不回家,即使我和哥哥生病受伤,他都没在身边。但我深知父亲是惦念这个家的,因为父亲每次在家时,都会把劈柴之类的重活承包下来,并换着样儿给我们做包子、花卷等面食……回到山上后总写信鼓励我们,父母的感情也非常好,到现在,每年春节的第一顿饭,母亲都会多摆双筷子和酒杯说‘老隋啊,孩子们都在这儿与你一起过年,来喝杯酒吧……’记忆中父亲十分愿意学习,当时他正在学习日语,还用日语教会我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至今仍耳熟能详,只可惜父亲走的太早了……

  “是啊!父亲去世时我们才12岁,小时候

  和其他孩子比,的确缺少父爱,内心有些自卑,但是长大后了解到父亲的事迹,他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心中感到十分骄傲。因此,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气象事业。而作为烈士的后代,我们不能给父亲丢脸,所以,在工作中踏实肯干,恪尽职守,我作地面观测员20多年来,只在家过了8个春节,母亲说我工作劲儿像父亲……妹妹也像父亲一样,在工作上一丝不苟,默默奉献,连续10年被长春市气象局评为先进个人。”隋戈自豪地说。

  当谈到工作中父亲对他们的影响时,隋戈记忆犹新地讲:“2013年9月,我在维修刘家乡气象观测设备时,被两只藏獒咬伤了腿,在住院治疗期间,大坡镇的观测仪器突然出现故障,当时正值汛期,气象数据非常重要,必须马上修理,闻听此事后,我马上给主管局长打电话,主动请战,被局长拒绝,但我想到父亲为了气象数据牺牲都不怕,我这点伤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局长妥协了,并亲自开车带我到现场,在维修设备的

  30分钟里,因用力导致伤口裂开,鲜血渗出,致使我脸色发白、浑身冒汗……”

  隋丹接过话茬说:“我现在的工作跟父亲以前一样,都是观测气象,收集数据。有一次,狂风大作,瓢泼大雨,正赶上我去换日照纸,不小心,日照纸被大风刮走了,当时我脑子里顿时出现了父亲的身影……‘一定要找回日照纸!’这声音好似父亲的叮嘱,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朝着在空中盘旋的日照纸追去,中间几次摔倒,但我没有放弃,最终拖着伤腿在河边将其‘抓到’。

  最后,她情感交融地道出心里话:“亲爱的父亲,您未完成的事业,我们正在替您完成,我和哥哥在工作上,各项业绩都非常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们没有给您丢脸。父亲,我们很想您,您在那么艰苦的工作环境下,为气象数据尽职尽责,生命却定格在41岁,为我们儿女立起了一座丰碑,您的奉献精神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今也对我们的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以您为荣,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长白之巅十年坚守

  ——访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原站长董德辉

  本报记者  韩金祥  王文鹏  金丹丹

  长白山天池气象站,位于长白山北坡主峰,1958年建站以来一直承担着国家气象数据收集的任务。为了更深入了解当年的情况,7月5日,记者专程驱车来到长春市天池气象站原站长董德辉老人家中,采访了这位66岁的老站长10年坚守天池气象站的心路历程。

  天池气象站1957年开始建设,1958年正式观测、收集数据资料。当时气象站由吉林省内各地方站选派气象人员,实行二年轮换制,直到1979年,为了气象站的长远发展,吉林省气象局要求站内人员相对固定。安图县气象局承担了这一任务,并对业务骨干董德辉委以重任。于是他亲自组织培训了16名新气象员,与时任天池站副站长隋金堂一道,各领一组开始了观测、收集数据工作,那一年他29岁。

  对此,董站长记忆犹新地说:“当时我作为长春插队知青在安图县气象站(松江站)担任观测员,接到任务后,对新招的16名气象员进行理论培训,当时在基地没场地搞教学,我就在宿舍大炕上培训了他们3个月。后来组织上做我工作,说站里都是新人,对气象工作不太了解,需要我上山主持气象工作,就这样我来到了天池站任副站长,与另一位副站长隋金堂两班倒。

  当时气象站不仅要按国家标准每天观测、发报,还设有党支部。“那时山上的党支部是非常重要的,每天早上6点前要读报,报纸无法及时送上山,大家就读旧报纸。1984年,我培养发展一名党员叫刘晓林,他1985年曾荣获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吉林省只有两人获得。”说到这,董站长满脸的自豪。

  提起十年工作中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时,董站长眼睛有些湿润地说:“印象最深的就是隋金堂站长的牺牲。隋站长为了找回一张日照纸,不幸摔在一块岩石上,盆骨和两个肾脏都被撞碎,在下山送往医院救治的路上去世了。老隋被抬下山后,我一直陪着他,看着他的遗体被火化,骨灰编号到现在还能记得,是2328号……

  回忆起与隋站长工作的日日夜夜,董德辉的情绪有些激动,说话也快了起来,“很多人不理解,为了一张纸搭一条人命不值,但丢失日照纸对我们来说是很严重的责任事故,就像战士丢了枪一样,气象数据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无法复制。气象资料的积累是为造福子孙后代,而且科学数据容不得半点虚假……

  谈及日照纸,董德辉刻骨铭心地忆起了他与日照纸间的故事:“1986年,隋站长去世五年后,值班员李金顺在更换日照纸时,纸不慎被风刮走了。我闻听此情后,脑子里马上浮现出隋金堂严肃认真的面孔,于是简单安慰了他几句,就独自顺着风向去寻找日照纸,一直找到树林边……都没有找到。天色已晚,正准备返回站里明天组织人继续找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半埋在雪里的日照纸……因为这事,组织上给我记大功一次。

  董站长向记者讲诉了他终身难忘的那件事,也是在天池站最神圣的那一刻,就是天池站作为全年站的最后一次发报。“由于30年的全年气象观测数据已经完成,组织上决定1989年起天池站改为季节值守站。于是在辞旧迎新的最难忘夜晚,1988年12月31日20时,在这个历史性时刻,我的心情很复杂,在其他同事的见证下,郑重地书写着最后一份报告,当我将要收笔时,突然想起了在天池气象站相继献出宝贵生命的三位同志,于是凝重地写下了‘天池气象站有我们三十年的信仰坚守!’并用电报机发出去,为30年来,170多名天池气象人员的辛勤付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第二天,我带领崔金恩、尹芬聚、金锡灿、朗柏军、金在河、孟铁军、张春生、李锦顺,这八位我手把手教出来的气象员一起下山,临行前,我们来到隋站长的墓碑前,深深地鞠躬,向他告别……

  十年的坚守,董德辉把青春留在了长白山上,恶劣的工作环境使他患上了心肌肥厚、糖尿病、腰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从在天池站工作的最后几年开始,平常的步行对他来说都很艰难,每走一步路都要承受巨大的疼痛,甚至要靠吃止痛药来坚持工作……对此,他从没有抱怨过,也没有向组织上讲过条件,他说:“能记录和保存完整的气象观测资料,比什么都重要,我这一辈子能做一些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我感到很满足。

  流金岁月

  本报记者  王文鹏  刘瀚聪  侯耀东

  在长白山主峰天池之巅,海拔2623米,有一栋外表包裹着铁皮的传统建筑,这就是自1958年10月1日伊始经过4次迁移,始终承担国家基本观测任务,为收集气象数据、地方防灾减灾等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长白山天池气象站。

  这里天气变化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7.3℃,年降雪日数145天,积雪长达258天,年269天山上风力大于8级……伫立在这儿的天池站是国家一类艰苦气象站,同时也是全国环境最恶劣的气象站之一。

  时光承载着记忆匆匆而去。2016年6月7日,曾经在天池气象站工作的部分老气象人回到了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老友相逢百感交集,不禁回忆起当年的流金岁月。

  一进入天池气象站大厅,刘晓林就感慨:“以前天池站是石墙木地板的平房,无水无电,冬季寒冷雪大,大雪时常把房子埋没,出屋要从天窗挖雪洞往外爬,去观测场要打雪道,趟过齐腰深的积雪,扶着铁丝网前行。而且,房顶常被大风掀起一角,每当这个时候,天池站所有的观测员们都只能缩在屋内一角,按照现在的话说叫‘抱团取暖’。

  在王国祥的招呼声中,大家涌进了员工宿舍,看到眼前的电热炕、电水壶、电视机等,尹芬聚回忆:“那时屋里取暖用的是火墙和火炕,由于主峰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2摄氏度,而且房子四面透风,所以炕要一直烧着,即使把火炕烧得很热,只要停半个小时,屋里就凉透了……

  走进职工厨房时,李爱清大姐笑了,她记忆犹新地说:“1962年,20岁的我和另一位女青年李德顺,怀揣着梦想坐着拖拉机来到了天池站,当时我们夏天喝雨水,冬天喝雪水,由于海拔高,沸点低,做的饭都不熟,外面是软的,里面是硬的……那时做饭、取暖、烧水用的木柴是在夏天运上山的。通常9月下旬,天池站就大雪封山了,凡是不能在封山前运上山的物资,全靠大家用双肩从山下中转站背上天池站。

  金在河触景生情地补充:“一次我们从中转站背着猪肉、鱼、菜等食品上山,起初上山的路上,雪是松软的,但走过一段后积雪就齐腰深了,最深的地方到胸脯,大家排成一行,交替着用身躯在雪地上爬出一条道。当我们走到青石峰附近时,风更大了,有一位同志累得坚持不住了,把背的东西往旁边一扔,躺在雪地上大口喘气,最后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搀扶下,才安全回到站里,猪肉还是第二天去找回来的。

  这时外面的刘继德大喊:“快过来,给你们看个好东西!”大家循声望去,原来他把当年的宝贝——电报机拿了出来。大家看到多年未见的“老伙计”纷纷走上前爱不释手地“慰问着”……当时的报务员刘国生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介绍:“天池气象站按北京时间每天02、05、08、11、14、17、20、23时8个时次地面观测,每天02、08、14、20时四个时次的定时绘图报四次发报,同时这也是航危报发报时间。令我们难忘的是1988年12月30日20点,长白山天池气象站作为全年站最后一次发报,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当时的站长董德辉郑重地拿起笔,在大家的共同关注下,工工整整地把报告写完,最后一句是“天池气象站有我们三十年的信仰坚守!”,并将承载着三十年历史记忆的最后一封电报发送出去,从那一刻起,宣告了天池气象站作为常年站的观测终结,同时也标志着30年来,170多名天池气象人前仆后继的奉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提起往事,快言快语的王国祥记忆犹新地说:“当年在山上大家想喝酒,我就用一瓶酒精、八支葡萄糖,勾兑了一茶缸的酒,每人一口一口地分着喝,结果大家谁都不舍得喝,十几个人,足足转了两圈才把酒喝完……

  天池气象站不仅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党建工作也是一面旗帜,历届党支部始终以“不惧艰险,拼命干”的口号,在岗位上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三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召开党的生活会,组织党员学习政策文件,每天读报,即使是在动乱时期,也从未间断。同时,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在工作、学习、劳动中都走在前面。30年里天池站党支部先后培养出马向春、隋金堂、董德辉、刘晓林、刘继德等14位共产党员。其中隋金堂烈士成为天池气象站的一座丰碑,刘晓林获得“中国边陲儿女”银质奖章,刘继德获得“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尤其是2015年天池气象站荣获“感动吉林”荣誉。

  已在这里工作两年的“气象新兵”邓元博,一边热情地为老气象人服务,一边聆听着他们的感人故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底气十足地对记者说:“我绝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要以老天池人为榜样,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把天池气象站精神传承下去,为祖国的气象事业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