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畜牧业局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安排

12.02.2015  12:24

   一、2014年全省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生猪生产情况。 据畜牧行业统计,2014年,全省生猪发展到2850万头,同比增长6.7%。其中,存栏1050万头,同比增长4.9%;出栏1800万头,同比增长7.8%;能繁母猪存栏125万头,同比增加0.6%。从全年平均水平看,全省生猪价格为每公斤12.58元,同比下降12.6%,出栏1头110公斤育肥猪平均亏损80元左右。

   (二)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畜牧行业统计,2014年,全省牛、羊、禽分别发展到758万头、770万只和5.68亿只,同比分别增长3.2%、5%和2.7%。鹿、貂狐貉、兔、蜂分别发展到74万头、765万只、625万只和50万群,同比分别增长16.5%、9%、11.3%和4.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85万吨、105万吨和5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5%、7.5%和6.1%。牧业养殖业产值实现1300亿元,同比增长8.5%;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220元,同比增长6%。

   (三)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省级13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9亿元,建成种猪场3个,建成养殖基地15个,建成饲料加工厂4个。全省畜产品加工企业652家,屠宰加工畜禽2.6亿头(只),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同比增长14.3%。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犇福、吉羊麒鸣),累计达到9个;新增吉林省著名商标2个(美河、天一冈山黑牛),累计达到34个;新增省级名牌畜产品7个,累计达到41个。畜产品外销165万吨,同比增长7.1%。畜产品出口创汇2亿美元,同比增长2.34%。

   (四)兽药饲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省兽药生产企业27家,生产预防用疫苗、治疗用药品及消毒药13个剂型500多个品种,年产值6.35亿元,同比增长13.4%;兽药经营企业2799家,年销售收入5.87亿元,同比增长9.9%;兽用生物制品企业9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山东省10家)。备案工业饲料企业391家,工业饲料产量517万吨,年产值156亿元。粗饲料加工企业110家,加工利用秸秆665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18%,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五)无疫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省级完成了物资储备库、生物安全实验室、无害化处理培训基地工程改造改建;动物隔离场、公路检查站新建改建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市县级实验室已有41家通过验收,合格率达到65%。建立了各项操作技术规范、方案和标准,开展了全省兽医技术人员大培训,培训人员近万名。动物防疫及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有序开展,各项综合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成功阻击了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了11起输入性羊瘟疫情,全省防疫形势保持稳定,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成功研发了“动监e通”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动物检疫、流通监管、监督检查和执法办案等环节,实行痕迹化可追溯管理,得到农业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六)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年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积极推进畜禽定点屠宰职能划转工作,全省10个市(州)、36个县(市)完成了职能划转任务。加强畜产品抽样检测,全年开展畜产品监督抽查1275批次,合格率99.98%;开展屠宰评估监测500批次,合格率100%。全年新增无公害畜产品产地131个,累计达到459个,认证产地规模1.6亿头(只),认证产品总量161万吨,畜产品质量安全信誉度明显提升。

   (七)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年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800个,累计达到980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新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0个,累计达到110个;新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0个,累计达到40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54%,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新建高效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30个,累计达到135个,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二、2015年全省畜牧业工作重点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2015年,全省畜牧业发展要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着力抓好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支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优化配置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资源要素,建设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奶牛、梅花鹿等6条全产业链,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2015年,突出抓好中粮、皓月、麒鸣、正榆、春光、长双等29个在建项目,提升基地养殖和屠宰加工能力,促进全产业链建设顺利推进。力争到年末,6条产业链基地养殖总量由目前的2000万头(只)达到3500万头(只);屠宰加工总量由目前的3000万头只达到2.5亿头只。

   (二)着力抓好无疫区建设 。2015年,是全省无疫区建设的关键年,要突出抓好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重点示范县(市)建设。突出抓好公主岭、梅河口、九台、磐石、梨树、东丰、柳河、靖宇、洮南、延吉、长岭等11个无疫区重点示范县(市)建设,力争6月底前率先达标,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无疫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全面加强无疫区硬件建设。新建、改建公路铁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42个,新建1个省级动物隔离场,在进入无疫区边界的主要通道口设置85个警示标志,人工屏障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强化检疫申报点建设,每个乡镇建设完成不少于2个产地检疫申报点,配齐检疫监督执法设备;加快“动监e通”研发及推广,提升监督执法信息化水平;建成50个市县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鼓励乡镇建设无害化处理池(窖),切实增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能力;全省64家兽医实验室力争全部通过农业部考核,动物疫病检验检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持之以恒地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实做好常规防疫、应急防疫和边境防疫,严防重大疫病、人畜共患病和外来疫病,全面落实免疫、检疫、监测、消毒、扑杀等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力争不发生大的疫情。

   (三)着力抓好优质安全养殖基地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强化政策导向作用,突出抓好800个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力争到年末,畜禽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4%和58%,同比提高2个和4个百分点。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加大秸秆粗饲料开发力度,全年力争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700万吨,生产秸秆饲料230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19%,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围绕西部生态区建设,新建草原围栏300万亩,新建人工草地1万亩,更新复壮人工草地30万亩。落实好国家草原奖补政策,确保生态受保护,农牧民得实惠。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禽种业。坚持“土洋”相结合,围绕大项目建设,重点打造10个达到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原种场和祖代场,30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种畜禽场,培育9个具有吉林特色的优质黑猪、高档肉牛、肉用型羊等新品种。四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形式,建设生物有机肥、沼气、生物燃料等高效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15个,全省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力争达到60%,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四)着力抓好畜产品精细精深加工。 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战略,鼓励企业走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之路,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酱卤、熏烤、奶酪、蛋粉等系列加工产品。加大生物制药、医疗保健等高端产品研发力度,促进动物皮毛、骨血实现全加工、全利用。深入实施畜产品品牌开发战略,做大做响皓月、德大、华正等现有品牌,打造延黄牛、梅花鹿等特色名牌,充分利用雏鹰、正邦等外埠知名品牌,扩大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2015年,全省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800亿元,同比增长12.5%。

   (五)着力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坚持从严管理、从严执法、从严处置的原则,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行为。加强日常监测,强化源头防控措施,全年计划抽检畜禽产品样本1300批次、活畜尿液样品1.2万批次。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专项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加大对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生鲜乳生产等环节的执法检查,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屠宰注水牲畜、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要出重拳、严处罚、零容忍,真正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同时,积极推进畜禽定点屠宰职能划转工作,力争年底前全部划转到位。

   (六)着力抓好畜牧业信息化建设 。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符合畜牧业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安全化需求的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动监e通”研发及推广,拓宽养殖等服务领域和范围,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畜牧业经济运行预警预报机制,采取全面监测、重点监测和固定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完善畜牧业生产和市场动态监测及分析预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