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泥人王”捏20件抗战群像 用泥人讲述历史
战友在身旁倒下,活下来的,举起大刀匍匐前进,从注视的方向,能看到敌人已不远……一组抗战泥人群像仿佛让人们回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53岁的王光久从绘画改行到捏泥人,找到了创作的新题材,用时半年时间捏出了20件的一组泥人,他想用这些泥人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画了30多年 50岁改行捏泥人
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一间被改成了工作间,两件还未干透的黄泥已捏出了大致的模样,另一间则摆上了架子,摆放着一件件泥人作品,供随时可能敲开房门的陌生人参观。
15日12时,阳光透过“展览室”的窗户,照在一件件形态各异的泥人和王光久的脸上,他笑着介绍一件件作品,和创作的源泉“很多人不理解,从事了30多年的绘画,怎么就捏泥人了!”
年幼时,父母和6个兄弟姐妹挤在不到50平方米的砖瓦房里,狭小的空间里,父亲还是隔出了一块空间,倒腾着“黄泥”,家里经常很热闹,左邻右舍的小孩时常跑过来围在父亲身边,看着他捏出各式各样的泥人,而他却不感兴趣,从同学借来了一本素描册子,被一幅幅素描作品吸引,便开始了30多年的绘画。
50岁时,他突然决定“改行”捏泥人。
改行因捏泥人是家传宝
王光久说,王家捏泥人有传统,来自国内知名的“惠山泥人”,那个年代虽然不能用此来养家糊口,但王家的泥人常常是当时亲戚朋友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上世纪90年代,王光久到了辽源市少年艺术学校任教,随后又到了辽源市西安区教育局任职,闲暇时绘画的多幅作品,也在国内多家杂志上刊登,正当很多人认为,他一直会沿着绘画这条路走下去时,2012年,他却突然找到了两位姐姐“咱们到附近的砖厂,挖泥。”
按照王光久的说法,父亲早已过世,但捏泥人是家的传承,那年的7月份,他突然意识到,不能让手艺失传,应该将它发扬光大,按照祖传的捏泥人秘方,他开始放下画笔,拿起了刻刀。
走了三四公里,姐弟三人扛回了从黄土坑里挖来的四袋子黄泥,王光久开始尝试捏泥人,当时的工具,只是牙签。
用泥人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保密!”王光久谈起捏泥人的过程,只是简单的说,除了构思、捏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将挖来的黄泥,从“生泥”醒成“熟泥”,可以让泥人作品不裂等优点,但当记者问到制作方法时,王光久连连笑着说:“这是父辈传下来的,配方保密。”
王光久称,因常年的绘画功底,帮助他比其他人更快的掌握捏泥人的方法,从起初的拇指大的泥人,现在群像和与人头部比例相同的头像,都可以顺利完成。
谈到创作的抗战胜利70周年一组作品,王光久表示,泥人同样要反映时代的特点,作品中有英雄们的无畏、敌人的残暴等内容,从2014年10月份开始,他便开始捏制,计划在纪念日前,捏好30件,完成一组作品,目前已完成20件作品。
王光久说,希望这些作品能在外展出,让更多的人通过泥人这种方式,了解那段历史。
新文化报(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