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绿意看吉林 谱写生态新篇章——吉林省生态建设与保护综述

10.08.2015  10:27

  西部有白鹤翩然起舞,东部有东北虎长啸山林,中部有梅花鹿奔腾原野。

  近年来,吉林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增长。在吉林省境内监测到东北虎27只—28只左右,东北豹42只。与1998年调查发现的东北虎6—9只、东北豹3-7只相比,有了明显的增长。莫莫湿地监测到的白鹤数量最高年份曾经达到3809只,约占该物种世界种群的90%以上,停歇时间和种群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吉林省梅花鹿、马鹿等种群数量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增长,黑熊数量增长2倍以上,野猪数量成倍增长,东北兔、雉鸡、松鼠等种群数量增加70%以上。

  最近几年,在吉林省各地野生动物频频出没。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恢复和增长,反映了吉林省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吉林省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林业在绿色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承担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职责,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生态林业,加快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吉林模式”全面启动。一方面是加快生态建设,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加快发展植树造林、生态修复工程等。另一方面是严格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保护造林绿化成果。

  一、生态建设篇

  吉林省生态建设的重点放在三大主体功能区系统性生态修复。全省基本完成了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中部农防林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总体布局,三大主体功能区系统性生态修复全面展开,稳步推进。

  西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在吉林西部,长年干旱使这里成为全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吉林林业在西部实施生态屏障建设工程,重点对西部湿地进行生态修复。

  多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开垦耕地对湿地进行蚕食、对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原因,导致湿地水资源短缺、功能退化、面积减少。吉林省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通过引水保湿、退耕还湿等方式,对湿地进行有效恢复和保护,使全省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缓解。

  吉林省开展了引水保湿工程。对向海、莫莫格、波罗湖、大安等重要湿地实施了生态补水,使退化湿地得到恢复。针对近年来我省西部大部分年份干旱少雨、湿地周期性缺水严重的状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省发改委、财政、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组织实施了“河湖连通”、“引霍入向”、“引嫩入莫”、“引洮入向”等重点湿地补水工程,为湿地长效补水奠定了基础。目前,西部地区重要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已基本建立,已累计为向海﹑莫莫格等重要湿地补水6亿多立方米。向海3万公顷湿地得到有效恢复。莫莫格湿地通过引水,使6万公顷的苔草、小叶樟和芦苇得到恢复,抢救性恢复鹤、鹳等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2013至2014年,通过引水工程和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加上年降雨量大、河流上游来水多,湿地自然补水比较充分,整个西部地区湿地水覆盖面积增加了15.8万公顷,接近历史最好水平,湿地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开展了退耕还湿工程。2014年,在省林业厅的组织指导下,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湿试点项目,开展退耕还湿工程1600公顷。莫莫格湿地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对被开垦的4000公顷湿地进行还林还草还湿。

  水光潋滟、苇荡无边﹑碧草连天、鹤舞鸟鸣,通过湿地修复与保护工程,吉林省湿地呈现生机盎然的景象。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依赖湿地生存的613种湿地植物和297种湿地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符合鸟类觅食条件的栖息地面积明显增加,有效保护了亚洲东部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保护濒危鸟类中的重要地位。莫莫格湿地鸟类种类比建区时增加100种,增长近50%,白鹤停歇数量由2000年以前的500多只增加到最高年份的3800多只。向海湿地补水后引来了大批的候鸟,仅天鹅数量就达1000多只,使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为加快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吉林省林业厅拟利用5年的时间,实施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工程,以修复生态保护功能、保障农牧业增产增收为目的,以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荒漠化土地治理为主线,通过大力推进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加绿量,提高质量,完善湿地功能,努力建设森林、草地、湿地有机结合的生态体系,显著改善西部生态环境。

  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吉林林业在东部实施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启动实施了长白山生态景观美化、森林小镇创建、绿美示范村屯创建、林区绿美家园创建、裸露山体修复等生态修复和绿化美化工程。

  长白山生态景观美化工程主要以长白山环区旅游公路绿化美化为重点,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修复为辅,采取清理、整治、修复、改造、提升等措施,修复和改善长白山景观,把长白山环区旅游公路打造成反映长白山地域特色的森林生态走廊。

  森林小镇和绿美示范村屯创建工程主要以交通便利、条件较好的小城镇、村屯绿化美化为重点,在全省高标准打造一批绿化美化示范作用突出的乡镇和村屯。林区绿美家园创建工程主要是以18个国有林业局局址绿化美化为重点,打造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典型,示范带动森林小镇创建活动的开展。

  裸露山体修复工程主要对干线公路可视范围内裸露山体进行植被恢复和治理改善主要公路沿线的景观。2014年已投入500万元,2015年继续完善和提高磐石、辉南、敦化等8个县市的裸露山体修复。

  目前,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共投资9420万元,完成了长白山环区路修复110公里、森林小镇54个、绿美村屯400个、裸露山体修复11.4万平方米,对18个国有林业局局址进行了高标准绿化。

  中部农防林建设工程

  吉林省现有农田防护林8.7万公顷,林木蓄积1316万立方米,在防风固沙﹑保土增肥﹑减灾增产﹑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是维护吉林省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这些防护林多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营造的,大部分已经过熟老化,防护总量不足,林龄结构不合理,残次林比重过大,防护功能下降,林木资产自然流失严重。

  吉林省林业厅在中部实施农防林建设工程,对未来20年农防林更新进行了系统谋划。2015年,吉林省启动新一轮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计划利用十年时间,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屏障。

  2015年至2024年的十年间,全省计划完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35000公顷,新建农田防护林20000公顷,以建设高标准﹑高效益﹑多功能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以成过熟林更新﹑低效林改造﹑恢复和营造新林带为重点,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和生态保障,推进美丽吉林和生态文明建设。

  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的建设原则是,坚持保证生态功能持续稳定和减少经营者损失兼顾,逐步有序推进的原则;坚持更新﹑改造﹑恢复新建相结合,增加面积与提高质量并重的原则;坚持政策扶持与经营者投入相结合,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采伐与造林挂钩,经济效益和建设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结合的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田防护林建设主要任务:一是调整结构,二是提高质量,三是增加总量。要完善落实各级政府领导责任制,层层分解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任务,签订更新改造责任状。要创新农田防护林的经营机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落实好“谁造谁有,允许继承转让”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 生态保护篇

  吉林林业通过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林地清收还林工程、坚持抓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等,保护森林资源、林地资源和生态建设成果。

  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商业性采伐

  2015年3月19日,在吉林省白河林业局宝马林场,伴随着激昂的木工号子声,一棵棵参天大树倒下,一根根原木被运往贮木场。这是最后一次木材采伐作业。白河林业局宝马林场伐木工人吴继祥,从19岁毕业就来到林业局工作,当了23年的伐木工人。望着相伴多年的山林,最后一次启动手中握了多年的油锯,他的心情有些复杂:“早些年的林子密不透光,一眼看不出去,现在可采的大树逐年减少。不采伐,保护资源,对子孙后代肯定是有利的事儿!不采木头了,以后的事儿还没想好,但林业局已经在帮我们找这个出路了,帮我们搞林下经济,我在种木耳。

  从2015年4月1日开始,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吉林省此次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范围内的有林地总面积为347.9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森林蓄积达到4.6亿立方米,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50%。这是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宣告了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已经结束,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休养”契机。

  吉林省林科院研究员任军说:“长白山林区是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此次停伐,森林得到休养生息,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等8项生态服务功能都将大大增强。根据2012年省林业科学院的评估结果推算,吉林省此次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347.9万公顷林地,产生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总价值将有可能达到2000亿元以上。吉林省的停伐,不仅有利于本区域﹑全省和全国的生态安全,对周边国家的生态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林地清收还林

  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吉林省林地被改变用途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全省被违法改变用途的林地面积高达80多万公顷。

  2013年10月,吉林省政府召开全省林地清收工作会议,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多年来被违法改变用途的林地依法收回,用5年时间将清理收回的林地全部还林还草还湿。

  吉林省委、省政府把林地管理由林业部门的工作上升到政府行为,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级政府负全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高位推动格局。吉林省林业厅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全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把改变用途的林地落实到村屯、山头、地块,定点定位,登记造册,签订边界认定协议和清收还林合同。为保障清收还林工作有效开展,省里千方百计筹集还林资金,省政府决定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造林补贴,育林基金和植被恢复费优先用于还林。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吉林省核定流失林地面积80.4万公顷,已经收回林地面积46.5万公顷,完成还林面积19.3万公顷。

  虽然还林工作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但生态效益已经开始显现出来。还林后的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种树给当地人民生存环境带来的良好变化。

  在柳河县柳河镇复新村,村民倪学森望着自己已精心种植的200亩还林山地苗圃,心中充满喜悦。他说:“以前在山坡上种玉米,一年纯收入也就4万元。林业部门指导我用停耕地种绿化苗木,建山地苗圃。现在算算收益吓一跳,竟然能比原来强百倍。到了后年,云杉苗能卖了,大榛子也结果了,一年最少100万的收入啊,真后悔没早点儿退耕!原来种山坡地破坏了环境,造成水土流失,这里一刮风就都是土面子,下雨就冲出沟,沟里全是淤泥。还林这几年,灰土少了,下雨也不出沟了。

  连续3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坚持警钟长鸣抓森林防火,吉林省是全国唯一实现了连续3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省份,成为全国森防战线的一面旗帜。

  在吉林省,森林防火是一项“惊官扰民”的事儿,不仅是森林防火工作者的职责,也不只是林业人的工作,是将领导和群众、将全社会各界力量全部发动起来的全社会的事业。

  全省实行“全社会抓保护、全民搞防火,各级政府负全责”的原则,每年各级政府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年终按规定兑现奖惩,使森林防火的责任切实落到各级领导的肩上,森林防火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

  十户联防这种群众联防的形式是吉林省的特色,已在全省林区普遍实行,160余万林区农户签订联防公约,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火源管理大军,使得违章用火现象明显减少。

  吉林省坚持预防为主,练好火源监管这项硬功夫,防患于未然,把森林火灾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程度。全省567个了望台实现了防火期内对火情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做到全省林区基本无盲区;全省3.8万名护林员、公益林管护员和检查员普遍采用分片包保巡护、定点把守和巡回检查的方式,全力查管野外违章用火,在高火险期还临时增加管护力量,细致到山山有人管、路路有人巡、口口有人守的程度。

  对比1980年前后的两个30年,吉林省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下降72.6%,受害森林面积下降96.1%,累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以上。全省森林防火工作战绩卓越,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为维护长白山林区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野生动物保护

  通过长期坚持实施全面禁猎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措施,吉林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增长。吉林省有陆生野生动物445种,约占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的17.66%,是东北虎、东北豹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加强栖息地建设,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有了质的改善。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吉林省加快了保护网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吉林省林业系统共建立自然保护区41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0个,保护区总面积达258万公顷,占吉林省国土总面积的13.76%。加强了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吉林省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7个,建立湿地公园26个。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有效保护了生态资源,已成为物种生存繁衍的另一种重要自然保护地。吉林省共有国家重要湿地8处,向海湿地和莫莫格湿地被评定为国际重要湿地。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措施,吉林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逐步联片,从根本上改变了栖息地破碎的局面。

  坚持实施全面禁猎,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恢复。吉林省自1996年起在吉林省范围内全面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吉林省各级政府把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纳入政府重要工作日程。多年来,吉林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严厉打击乱捕滥猎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不法行为,坚持每年与省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活动,重点整治当地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等流通领域,这项工作已成为吉林省的常态化工作。特别是近些年来,加强了林区巡护和清山清套的工作力度。加大了对各类破坏野生动物保护行为的整治力度,集中处理了一批大案要案,并在社会媒体公开曝光,始终保持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分子打击的高压态势。

  全面实施损害补偿,有力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持续多年的禁猎活动,野生动物种群得以快速的恢复与增长,但随之而来的野生动物伤害人畜、毁损农作物现象频繁发生,保护野生动物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切实解决这一矛盾,推动吉林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实施了《吉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和《〈吉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实施细则》,对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给予资金补偿。吉林省共受理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案件31572起,补偿金额10301.7万元,补偿案件受理率达100%。

  突出保护重点,全方位推进东北虎、东北豹等旗舰物种保护。吉林省加强了以恢复东北虎、豹栖息地为主要目标的保护区建设,建立了以保护东北虎、豹为主的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泥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蛟河威虎岭保护区等,野生东北虎、豹栖息地得到了改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发展。建立了东北虎、东北豹监测网络。在重点地段布设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活动规律,架设高清探头,加强入山人员的管理,对盗猎行为进行监控,震慑了犯罪分子。同时,为确保东北虎、东北豹在中俄间安全、通畅和自由迁移,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提出改造中俄边防围栏等保护工程。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边防部队某部建立了中俄边境东北虎、东北豹及有蹄类动物资源监测机制,并取得初步成绩。

  目前,吉林省有林地面积82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9.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43.9%。全省造林总量和质量实现双增长,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区域防护林体系得到完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据吉林省林业科学院评估,森林有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等8项功能,吉林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总价值达到7935.44亿元。据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管理中心评估,2014年全省森林固碳3600万吨、释氧8490万吨,固碳释氧价值达到1280亿元。 (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