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家园——白山市生态经济发展侧记

03.06.2015  12:21
打造生态家园——白山市生态经济发展侧记         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3.2%,活立木蓄积1.87亿立方米,属于“资源输出型”经济模式的白山市,面对长白山林区停止商业采伐没有手忙脚乱,而是按部就班谋划实施绿色转型。“生态转型”所蓄积的能量正在几何式释放,经济发展空间越发广阔。   夯实生态根基吃山更要养山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绿色转型,白山如何立足生态实现持续发展,市委书记李伟的回答是:“宏观形势、自身问题和发展要求都‘倒逼’我们,必须以深化改革、经济转型的新成效实现白山新一轮发展的新突破。”推进生态立市,大文章还是在山上,靠山就要吃山,吃山先要养山,建立起东北亚的绿色屏障,夯实生态根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白山市经济发展的大格局。   生态立市,首先是转变发展观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市制定了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循环型社会体系,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构建临近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白山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实施和推进,构建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适时启动。   目标和方案确立后,我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出台了一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在能源、冶金等重点耗能企业中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围绕林、矿资源,通过延伸上中下游产品链,进一步完善能源、林木加工、铁矿、硅藻土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传统资源型产业升级;通过发展特色资源、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启动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进一步促进煤矸石、粉煤灰、低品位硅藻土、尾矿石等废弃物高附加值化的综合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生态化程度的提高及社会领域循环体系的建立,长白山地区多层次、立体化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循环经济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告别资源独撑走向多轮驱动   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是知名的国际矿泉城、生态旅游城和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倡导关爱自然、尊重生态、保护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尤为重要。为建设和恢复良好生态环境并永续长久,多年来,我市竭力避免在项目建设中走弯路,努力强化源头控制,对各类影响生态的开发建设项目,督促项目单位落实水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并在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和服务的同时,建立严格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制度,不管是什么项目,坚决实行环保指标“一票否决”。   2013年7月,客商梁先生来白山观光旅游,被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秀美的生态环境所吸引,梁先生随即到我市有关部门,表达了上亿元的投资意向。当了解到该项目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时,相关工作人员委婉拒绝了梁先生的投资意向。   近年来,我市把提高“环保门槛”作为筑起东北亚绿色安全屏障的首要前提,将环境容量作为区域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严格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新增量。严格空间准入,以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为基础,设定生态红线,充分发挥其倒逼作用,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经济发展布局;严格总量准入,实施“以新带老”、“增产减污”和“区域削减替代”的政策制度,推行总量前置审批和规划环评审批;严格项目准入,对项目建设实行“四不批”和“两停止”制度,切实加快转型发展。   5年间,全市环保部门共拒批项目20多个,取缔关停企业27家,6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在实施污染治理工程方面,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43.7万亩,治理小流域214条,关停造纸、食品、采砂等企业16户,使37户企业和20家县级以上医疗单位完成废水治理,一批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相继投运形成减排能力。与此同时,施慧达、万达、恒大、天士力等国内顶极企业无污染项目纷纷在白山落地生根,成为白山告别资源独撑,发展多元经济,实施多轮驱动的强力引擎。   培育循环经济尽释生态能量   经济落后,关键是思想落后,资源型产业独大不能维继。影响环保的项目不能上,作为经济落后地区怎么加快经济发展呢?白山人找到了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历史上几十年的老工业基地,各种固体废物积累相当多,辖区内仅粉煤灰、铁矿尾矿、煤矸石、金矿尾矿主要工业固体废物历史堆积总量为1亿多吨。经过几年努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到了70%以上。   浑江发电公司粉煤灰历史堆积量3000万吨。近年,仅中天置业粉煤灰蒸压砖项目、金刚水泥、熟料项目的投产,每年就消耗粉煤灰105万吨,综合利用率一下由2008年的47.2%上升到目前的82.7%。同时,随着年利用煤矸石70万吨的江源煤矸石发电厂投产发电,众多的煤矸石山也在一天天降低。近年来,由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工业固废广泛综合利用,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修复。   在广泛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的同时,我市还完善了以资源型行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白山市硅藻土资源储量占全国储量的56%,我市千方百计开发高附加值的硅藻土产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提升经济效益。以生产超细二氧化硅、硅藻精土和硅藻土负载纳米TiO2光催化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为手段,本着“吃干榨净、闭路循环”原则,综合利用硅藻土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硅藻土产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利用中低品位硅藻土生产保温砖、硅藻土塑料添加剂、水处理添加剂、沥青路面改性剂等产品,还利用尾矿生产轻质墙体材料,实现资源多级利用。白山市长富远通矿业有限公司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建设年加工4万吨硅藻土助滤剂,涵盖高、中、低品位硅藻土矿的选矿和深加工大型集成化生产企业。这些项目不仅使白山资源实现了“闭路循环”,而且因为实现了资源开发的“吃干榨净”,使附加值全部释放出来,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不仅体现在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更体现地上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上。在生态恢复建设方面,全面开展了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生态移民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其中,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每年节省烧材50万立方米。湾沟林业局是白山地区最小的一个国有林业局,他们早已跳出唯“”格局,在经营森林、综合开发上大做文章,在4月1日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前做足了功课,实现了发展非林产业的华丽转身。副局长于永涛说:“到2014年底,全局应该生态移民和棚改的2744户(占全局总户数69%)全部喜迁暖气楼,年节烧柴7千立方米。”曾经的三道林场职工厉彦武说:“以前住在山里,每年大雪封山时,近两个月出不了山。有病只能硬扛着。2003年,胡满庭老伴得了急病,山沟里没医疗点,道路不好,只能用三轮车送往70里外的局医院,但几个小时送到也晚了,人还是没抢救过来。”他说:“每年过冬都得弄一车烧柴,弄到家里就得花掉小5千,屋里仍然烧不暖和。这回棚改住进了楼,花钱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还不用操心费力,屋里总是二十多度,你说这生态移民好不好?”去年秋天搬进新区14号楼的79岁老木把许桂新说:“当年采伐生产时那是真干呢,为了生产放卫星,三冬腊月都吃住在山上,遭了那么多的罪,没等退休病就上身了,沟里却没有卫生所,为了看病自己搬出沟来,如今咱也享受到了棚改政策,临老还能住进暖气楼,这是做梦都梦不到的呀。”湾沟林业局的生态移民工程是配套的,职工们放下油锯,下山后就端起了非林产业的饭碗,工资年年有提高,2014年,普通职工工资平均4.6万元,名列全省森工企业第一。   生态工程、天保工程的叠加效益已于近年初步显现,与2007年相比,全市森林面积增长0.46%,活立木蓄积增长4.8%,地方林业森林覆盖率增长3.5%,林分质量每公顷增加3.9立方米。市林业局局长王庆山算了一笔账:“当年投入4亿元用于天保等工程后,全市仅木材就少砍了32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就是40个亿,而低改工程将使木材蓄积量增加了300万立方米,这一反一正经济效益不言而喻,而生态效益则无法用数字来估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市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打破木材生产单一经营模式,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林业产业建设,积极开发替代产业和非林产业,全市林业产业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有林产企业和个体业户6371户,其中森林培育1431户,林下经济开发、种苗花卉、野生动物驯养、生态旅游等4258户,形成了沟沟有人包,山山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三岔子林业局景山林场于庆春带着7名职工,投资80多万元,两年发展灵芝4万段、天麻200平方米,食用菌7000袋。已开始见“回头钱”,仅灵芝一项今明两年收入可达160万元。他说:在林区搞非林产业,前景无限。   青山秀水蓝天,白山以98%Ⅱ级以上天数让所有来过白山的人无不称赞,一位操着京腔的游客张女士感慨地说:来到白山简直就是进了个大氧吧。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白山吸引投资的亮点。万达来了,带进了230个亿的投资;农夫山泉、娃哈哈来了,让全国人民喝到了靖宇矿泉城的圣水;恒大也来了,把“中国·白山国际矿泉城”的水卖遍了全世界……在白山由于基本保持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仅仅一个水资源就引得农夫山泉、天士力等行业巨头齐聚白山,尤其是万达千万吨矿泉水项目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巩固白山矿泉水产业在全国的“旗舰”地位。   作为全国唯一全幅员国家级森林旅游区的白山市,青山就是金山,守住了青山就是守住了金山。如今的青山已变成了白山市金山银山。小开发大保护,小投入大收益,企业、百姓在生态保护的实践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在白山,生态保护已深入民心,“生态转型”所蓄积的能量正在反哺和几何式释放。 (责任编辑: 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