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读书时光 本期主题——读书

22.04.2016  11:03

4月23日是“世界图书日”。设立这样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纪念日的目的,是要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前言:

  4月23日是“世界图书日”。设立这样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纪念日的目的,是要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时值“世界图书日”到来之际,我们邀请本市五位工作、生活在不同领域的热爱阅读的人,畅谈读书在生活中的意义,阐述时代变迁中如何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排除世态纷扰,延续阅读习惯,建立起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希望他们的阅读体悟能给读者以启发,更希望阅读能改变我们的气韵和格局,以此构建一个自己的新天地。

  主持人:本报记者/谢俊燕

  时间:4月19日9时

  地点:江城日报社专刊部办公室

   嘉宾:

  王家男:著名作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专职编剧

  金伟信:我市知名作家,市群众艺术馆《松花湖》杂志主编

  宋曙春:我市知名作家,吉林市结核病研究所工会主席

  吕凤君:我市知名作家,吉林市建委退休干部

  吴宝吉:资深新闻人,原《吉化报》编辑部主任

  第一本书——阅读的开始

  主持人:我们回忆一下,最早的印象最深的书有哪些,它们是否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宋曙春:在我的记忆中,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曾经对我影响很深。那还是“文革”期间,图书馆被抄,书都被扔在地上,我随手捡了几本,其中就有这部《猎人笔记》。刚上初中的我,正好开始学写作文了,那时老师教的和能看到的文章,都是一种程式化的写作方法,没有美感。《猎人笔记》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感受到了美好的文字可以给人带来如此曼妙的享受,体味到了大自然的美丽。那时候还小,不会有意识地去读书,这本《猎人笔记》实际上是启蒙了我的阅读兴趣,从这本书开始,我爱上了阅读。

  吴宝吉:“文革”时,我在农村,在一些从前是大户人家的家里,读到了一些书。《我的前半生》就是在那时读的,后来又陆续读了《金光大道》、《艳阳天》、《第二次握手》。那时,书籍匮乏,大家能读到的书都差不多。现在的读书环境变了,大家已经很难有共同的选择了。

  吕凤君:我也是在“文革”期间,有一次到一个小伙伴家的柴火棚里去玩,发现了角落里的几本书。他们家本来是要用它们来引火的,我偷偷地将它们带回了家。这几本书中有一本是我国现当代作家杨朔的散文集,其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深深地打动了我。文章不长,但那诗一般的清新、自然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这篇散文对我以后喜欢写散文和写作散文的风格,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金伟信:“文革”期间的“红色经典”,如《林海雪原》、《金光大道》,对我来说,在阅读上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有意识地开始读书之后,我非常喜欢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他写了一个穷小伙,如何在冗长、纷繁、无聊、无助的生活中,为梦想而努力,最终成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穷小伙马丁·伊登趴在甲板上写作,我也可以趴在炕头上写作。当然,读书的目的不会只为了要去做一名作家,生活中的很多观念都是从书中借鉴来的,在你人生的某一阶段,很有可能,你恰巧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中的观念就影响了你的人生选择。一个好的人生总会与一本或几本书有关系。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他在13岁时读了犹太作家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思想叛逆的少年,他在矛盾、抗争中,逐渐认清了人生成长的历程,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最终适应了社会。比尔·盖茨说,正是这本书让他悟到了年轻人与世界相处的智慧,从而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选择。

  王家男:因为家里都是读书人,书多是我们家的特点。小时候,我的阅读基本没有什么选择方向,大多是拎起什么读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在我17岁时,就读了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那可是一部连成年人都很难啃下来的大部头。那里面有很多东西,包括对情感的描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有点理解不了,但是它美好的语言,对于以后我在写作方面的影响很大。我觉得,阅读的作用是日积月累的,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综合性的。

  金伟信:《静静的顿河》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它的语言。记得书中有一场关于婚礼的描写,两个老骑兵喝醉了,年轻人在长桌上跳舞,葡萄酒洒在白色的桌布上,起了皱褶。在两个老骑兵的朦胧醉眼里,那皱褶仿佛是绵延起伏的高加索山脉,那里曾经是他们战斗过的地方。作者描写的这种情境和在我心中幻化出来的意象,让我热血沸腾。有时候,喜欢一本书,就是某一章节曾经让你感动。

  吕凤君:我年轻的时候,也接触了很多国外作家的作品,如契克夫、莫泊桑、欧亨利的小说文集,当时感兴趣的是看它们的故事情节,现在重新买回它们的重印版本再看,就另有一番感受了。人生阶段不同,阅读起的作用也不同。

  主持人感言: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阅读是传承前辈智慧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阅读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气象。它对于一个人的文化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等,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一本适时的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书籍就像对我们有着不同裨益的朋友,会成为我们失败时想探究的答案、迷茫时苦寻的出口、痛苦时急需获得的力量。它可以激发我们思考,使我们匆匆行走的脚步稳健起来,使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绪宁静下来。生活还是那份生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改变的,却是我们的格局和思维。

  阅读经典——在书中发现自己

  主持人:我们常常认为,书是解惑的,可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会感叹“读书越多越迷茫”呢?

  吕凤君:为何会产生“读书越多越迷茫”的感叹,是因为现在的书籍堪称经典的太少,尤其是“心灵鸡汤”风格的励志书籍太多,一本书一个说法,让人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的,能不迷茫吗!

  宋曙春:书的世界浩如烟海,读什么书很重要。现在的网络文学就有很多糟粕,像一些魔怪、穿越、盗墓、凶杀类小说,荒诞不经,“三观”不正,这样的东西看多了,当然会迷茫。纯文学、传递正确价值观的书籍,看了,是不会让人迷茫的。有选择地读书很重要,这就像选择绿色食品,读好书,才会吸取到有益自身的营养。

  金伟信:迷茫来自于繁华的时代。这是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心里不安静,专注度不够,才会迷茫。一些励志书,也起了挑动人们欲望的不好的作用。我记起了小时候看到的一则关于列宁读书的小故事,说列宁读起书来,会将周围的一切都忘了。一次,几个姐妹恶作剧,用几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稍微一动,三角塔就会倾倒。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无察觉,纹丝未动。直到半个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章节,抬起头来,三角塔才倒塌……读书要专注,心不在此,看多少书,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宋曙春:很多畅销书,以少数成功者为案例,简单地概括成功经验,实际上只是为了商业利益,取悦读者。书完全商品化了,离心灵就远了。读这样的书,肯定会迷茫。现在想好好地读一本书,得用心地去“”,因为书太多了,五花八门。

  主持人:那我们该怎样解决“读书越多越迷茫”呢?

  宋曙春:读书就是解决迷茫的,读什么书能解决迷茫呢?一句话——经典是永恒的。

  王家男:是的,不知道读啥书,选择经典肯定是没问题的,选择那些经过岁月淘洗的经典书籍。

  金伟信:读书可以增加纵向阅读,就是多读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减少横向阅读,这样可以减少迷茫。经典书籍对于人格的塑造是很重要的。另外,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失去了独处的能力。我们静不下心来,缺少内心生活。解决迷茫这一问题,建立内心生活很重要。我觉得,雨果的《悲惨世界》之所以成为名著,就是因为他在书中,通过对主人公冉·阿让这个人物的塑造,将建立内心生活的能力,教给了读者。

  宋曙春:其实,我们读书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比如要解决什么关于迷茫的问题,不会想着要使自己因为读一本书而高大起来。我们都是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影响。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要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是检查自己。

  主持人感言:

  读书可以解决问题,但也许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知识无穷尽,迷茫在哪里,就从哪里入手去解决好了。找到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答案,也许这才是阅读带给我们的美好的礼物。书海无涯,读书人穷尽一生之力,也可能还是未能为自己心中的疑惑找到最终的答案,但只要阅读在继续,可能性就不会消失。可能性的好处就在于,永远为人预留了为之一搏的余地,希望永在。

  电子读物——时代发展的选择

  主持人:如今是一个“读屏”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电子读物逐渐取代了纸质书籍?

  王家男:针对电子读物,我给大家推荐一款装备——“电纸书”。这是一种小平板电脑,它给人的物理感觉就是读纸质书的感觉,不会使眼睛有不适感。我比较推崇“电纸书”,环保的方面就不讲了,在便捷方面和信息量的提供方面,它也是纸质书无法企及的。你随身能带几本书,或者你再藏书万卷,又怎能比得上手拿一本“电纸书”,就好比是揣了一个“大型图书馆”。我现在已经不太看纸质书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金伟信:确实,时代发展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从前有“罄竹难书”一词,那时人们写字用的还是竹简呢,有多麻烦。时代的发展总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我们的读书习惯如今也面临着改变,其实用不着抗拒,殊途同归,通过阅读获得精神世界的营养才是最终目的。

  吴宝吉:不光是阅读习惯面临着改变,获得书籍的途径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不光是年轻人,就连我,大部分书籍都是在网上购买的。虽然阅读电子读物成为常态,但是我始终坚信,传统的读书习惯不会消亡。

  主持人感言:

  阅读正在走向“读屏”时代,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子阅读器……传统的阅读方式正逐渐丧失历史地位。这不光与科技发展有关,与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大块的时间阅读,于是更青睐碎片化阅读也有关系。

  这场阅读革命,不光是阅读内容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从纸张转向了形形色色的数码载体,阅读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单一的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呈现方式,转变为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综合交互呈现,甚至还可以互动。

  时代的发展是无法拒绝的,虽然我们还恋恋不舍那淡淡的油墨清香,还留恋着手指轻轻翻过温润的纸张带出的那份优雅,手机信息的召唤却一次次地把我们从心爱的书桌边拉开,使我们一次次地把那本刚刚拿起的书放回书橱,然后用手指触摸屏幕,一行行地快速探寻外面的世界。

  “读屏”时代的到来,虽然带来了诸如“文化快餐”、“精神垃圾”等负面的东西,但它最大的益处是,使知识的受众更加广大,人类的精神文化更加容易地走进每一个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大幅度地降低了求知者的准入门槛。

  后记:

  我们为什么要

  读书

  常听人说,走了这么多路,读了这么多书,还是活不明白。也有人说,读了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不是说,这边读完一本书,那边就马上会有立竿见影的产出。书的营养,不在于吃了之后会不会马上看到长出肉来的效果,而在于一种内心的通达,在于心领神会。

  阅读真正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气韵和格局,改变的是一个人的心智和思维方式。不阅读,是一个人,阅读了很多书以后,会变成另一个人。阅读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智、思维,然后驱动他去走向另一番美好人生。

  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去理解。任何事物,只有理解了它,才能认同它,并实现它。

  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别人是如何理解与认知这个世界的。并通过别人的理解,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愿景。所以说,阅读也是一种构建,你钦佩、欣赏什么样的人,读了他们的书,慢慢地就会构建出来与之相应的人格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构建了自己的天地,不再无所适从的时候,气韵和格局也就出来了,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吧。(编辑/杨世阳)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