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十二五”成果之“三农”篇

27.01.2016  18:25

  “三农”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各项事业发展的蓝海。“十二五”期间,珲春市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着力点,统筹抓好农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走出了一条具有珲春特色的“三农”发展之路。

   一、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珲春市农村新貌(资料图片来源:珲春市政府办)

  “十二五”期间,珲春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积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全力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宜居、宜游、兴业的魅力乡村。五年来,珲春市投入8.93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投资1.59亿元修建了364公里水泥路,投资4266万元解决了6.5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29亿元让6378户农村居民从草房、危房搬进了新房……各乡镇扎实推进“四清、四改、两化”工作,从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入手,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并积极争取资金,栽种绿化树、景观树,新建景观带,修建边沟、提防、休闲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让农村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珲春市不断加强宣传,在各乡镇、村屯通过设置宣传板,悬挂、粉刷、制作宣传横幅等方式,引导和帮助村民树立起保护村屯环境卫生的观念。并通过持续开展“巾帼农村清洁工程”、“村屯环境专项治理月”等活动,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共青团、巾帼清洁等群团组织作用,用义务劳动的方式管理农村环境卫生,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

  同时,珲春市不断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投资2640万元用于村部修建,投入资金1349万元,完成98个村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建设任务,推行邮政“便民服务站”和联通“智慧政务”进村部,为村民提供代缴费用、代订车票、代办网购等服务,实现了功能室“一室多用”、村干部“一岗多能”、为民办事“一站服务”的目标。并制定各村屯村两委班子轮流坐班制度,以保证服务大厅全天有人值班,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政策解答,对村民办事进行政策指导,为村民提供社会保证、政策补贴、合作医疗等方面的帮助,为群众提供最全面、最便捷的服务。“十二五”期间,珲春市121个行政村中,34个行政村获评省级示范村、重点村,占全市行政村的28%;44个行政村获评州级标兵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6%;8个行政村获评州级精品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其中,板石镇孟岭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板石镇孟岭村、敬信镇防川村被评选为省级美丽乡村;敬信镇防川村、六道泡村,板石镇孟岭村、密江乡中岗子村、下洼子村,近海街太阳村、春化镇镇安岭村等被评为州级魅力乡村;敬信镇被评为州级特色乡镇。

   二、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   

    

  

  碧蓝天空的秋日里粮食收割场景(资料图片来源:珲春市政府办)

  “十二五”期间,珲春市以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为抓手,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2015年,珲春市再一次迎来了农业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5.6万吨,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的稳步增长。粮食增收得益于现代化农业建设。五年来,珲春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认真指定科技培训方案,利用农闲,围绕三大作物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深入各乡镇开展科技培训。并积极建立万亩高产示范田,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对水稻、玉米、大豆品种对比实验,实施、推广水稻抗寒冷综合栽培、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地膜覆盖等技术,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年来,珲春不断加快农机化建设,目前,珲春市农业机械保有量达30370台,其中拖拉机10087台,水稻插秧机1094台,水稻收割机461台,玉米收割机41台,大豆收割机55台,其他收获机械80台。珲春市农机局还根据不同农户的需求,持续开展场会和科技下乡活动,深入乡村、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农户到机具生产厂家进行实训。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农机化信息网等媒介,使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充分认识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五年来,珲春市以发展专业农场为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基础上,不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化比例。目前,珲春市累计发展专业农场154家,各类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达12012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7.5%。为加快专业农场的发展速度,珲春市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制定了以各涉农部门主要领导为主的包保创办专业农场工作机制,为专业农场提供在融资、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机械化购置、生产经营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并下派技术人员与专业农场开展“一对一”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为其提供产品价格、新品种发布、项目信息等服务。鼓励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利用专业农场开展产业实验,推广新的科研成果。2013年4月2日,珲春市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公司推出了“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担保业务”,为全市的专业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普通农户提供农村物权融资抵押服务,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目前,该公司共计发放农业贷款7469.5万元。

   三、致富渠道越走越宽

  “十二五”期间,珲春市以富裕农民为奋斗目标,扶持农户由常规农业向特产农业、休闲农业转型,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457元增长至10978元,成功突破万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五年来,珲春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生态资源,整合农业资源,推广棚膜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食用菌产业、经济动物养殖业、果树栽培产业等园艺特色产业,并积极开展民俗节和蓝莓、草莓、苹果采摘节等乡村旅游活动,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珲春市积极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对其给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扶,培育农业品牌,使特色产业和休闲农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农民的致富道路也越走越宽。2015年,珲春市园艺特色产业经济产值实现83599.35万元。

  同时,珲春市积极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与与农业联结紧密、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充分发挥企业孵化基地的“孵化器”作用,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并根据创业者需求,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培训、“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培训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为创业者提供实用技术支持,不断提升企业孵化成功率,促进返乡创业企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珲春市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探索完善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模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为契机,推广“互联网+”, 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嫁接”,增加农特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