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边陲分外娇——珲春市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纪实

28.01.2015  10:47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通关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1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届时出入珲春各口岸的所有货物将在此中心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一站式服务”。图为通关服务中心奠基仪式。

  珲春市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图为珲春城市小区夜景。

  珲春三国交界的区位优势、优雅舒适的宜居环境、和善友好的人文气氛日益凸显,使珲春市吸引着众多的外国人前来旅游购物、休闲度假。

  吉林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全力推进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的工作部署,一场轰轰烈烈的“切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攻坚战、持久战在珲春打响。

  一直以来,珲春市始终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和稳增长、促发展紧密结合,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努力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走出一条具有珲春特色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实现美丽珲春建设的华丽转身。

  统计显示:2014年珲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6亿元,同比增长7.5%;工业总产值318亿元,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同比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亿元,同比增长12%;全口径财政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22%;地方级财政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4%。珲春市在全省县域发展考评中跃升至第6名。

  围绕绿色转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基层调研时指出:要精心谋划建设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与西部生态经济区相得益彰,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省长蒋超良指出:要突出特色,扎实推动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努力探索走出改善生态、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延边州委将“生态延边”作为“五个延边”建设目标之一,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中央、省、州委的决策部署,为珲春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韬光养晦,明自身优势之所在;顺势而为,觅机遇成就大格局。珲春市委立足实际,深入挖掘出珲春转型发展具备的区位、生态、资源、政策、人文五大独特优势。这里,地处东北亚几何中心,连三国通五国,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通向东北亚的窗口和欧亚大陆桥的起点之一;这里,自然风光秀美,环境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指数位居东北亚各国前列,先后获得国家级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殊荣;这里,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林木、水产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这里,享受东北振兴、西部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互市贸易区、国际合作示范区等众多国字号政策;这里,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多元,是满族的发祥地,朝鲜族人口比重大,与朝、韩文化相近、语言相通,俄罗斯游客与日俱增,国际化氛围十分浓厚。珲春市委通过科学研判发展形势,认真分析自身优势,明确了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美丽珲春,统筹抓好绿色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色城镇化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开创示范区发展新局面。这一目标,使全市上下看到了机遇、形成了共识、鼓舞了斗志、增强了信心,广大干部倍受鼓舞,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

  围绕绿色转型,构筑产业多元发展新格局

  作为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的前沿,珲春市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围绕建设能源矿产加工集散、木材加工集散、海产品加工集散、纺织服装加工、商贸物流“五大基地”,全力打造能源矿产、有色金属、木制品、海产品、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八大百亿级产业”,加快建设煤化工、新型材料、海产品、木材、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温州工业、航空、健康产业、国际物流“十大园区”,逐步形成市场、资源在外,深加工在内的产业格局。

  绿色转型助推工业经济“强筋壮骨”。珲春市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加强节能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现有企业强化技术改造、新品开发和品牌创建,有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2014年实施重点项目180个,总投资100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亿元以上项目91个,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紫金多金属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耀天煤层气完成厂房和18口作业井建设。矿山机电、恒源粉煤灰、温州工业园、欧标低温冷库二期、海一水产等项目加紧施工。兴阳水产、盛通建材、曙光金铜矿废石利用等项目投入运营。随着一批产业转型项目扎实推进,珲春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低耗高效、生态环保的绿色工业产业体系。“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全力建设美丽珲春”的铿锵誓言,正在珲春这方热土破茧成蝶。

  绿色转型助推农业产业“硕果累累”。珲春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了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绿色稻米、含硒苹果、延边黄牛、人参、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业主导产业,实现了品牌杠杆撬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8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户,专业农场增至132家,流转土地面积9443公顷,土地规模经营率达33%,粮食总产量达15.2万吨;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400余个,辐射带动农户200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6000元,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5.8%。龙裕农业在上交所Q版上市。“长白弘”牌牛肉进入人民大会堂。珲春农业水稻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吉兴牧业被评为全国第二家有机牛肉产品认证企业。孟岭苹果实现对俄出口。华瑞参业“金立华”品牌荣获国家驰名商标。

  绿色转型助推第三产业“标新立异”。第三产业是助推珲春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商贸活则产业兴,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始终是珲春转型升级的重点。依托口岸通道优势,加快珲春国际物流园区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物流业信息平台,推进物流管理标准化。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扩大物流主体规模,提高物流产业承载力。全市物流经营企业已发展到30余家,总仓储面积约5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三峡集团、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创立海运等大型物流企业争相入驻珲春。苏玛集团(珲春)国际物流中心项目积极推进。浦项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二期、天道物流、国际货运枢纽站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加紧建设。旅游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逐步构建起以境内旅游资源开发为主导,中俄韩“新蓝海”航线游、中俄朝小环线游为“两翼”,跨国环线游、中朝自驾游、边境风情游、健康生态游、避暑休闲游、城市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交相辉映的旅游产业格局。2014年接待游客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实现旅游总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27%。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相继进驻珲春,民间资本规范有序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全市现有13户小额贷款公司,全年累计发放贷款755笔、近8亿元。与此同时,珲春市高度重视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经济形态,积极谋划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研究推动铜合金等新材料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转型助推招商引资“收获满满”。紧扣绿色转型发展主线,发挥龙头项目带动集聚作用,坚持招大引强,增强发展后劲,在着重巩固、壮大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绿色产业项目。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俄、韩、日及国内发达地区举办示范区推介会20余次,中勘石油、天亿基金、中工信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雅戈尔完成公司注册。2014年招商引资到位180亿元,同比增长24.1%。

  围绕绿色转型,激发对外开放新活力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对外开放是珲春的生命线。珲春市全力破解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通道难题,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打造中国面向东北亚新门户。

  绿色转型推动互联互通新突破。珲马铁路累计运进煤炭60万吨。中俄小型公务车辆实现首次互通。新圈河国境桥朝方段开工建设。对朝国际邮路正式开通。“新蓝海”航线累计运行95航次,运送旅客1.8万人次、集装箱1530标箱。内贸外运目的港拓展至广东黄埔、汕头、福建泉州、海南洋浦,货物种类增加粮食、木材和黄铜。吉珲高铁珲春段进入收尾阶段。珲乌高速延长线西炮台至长岭子项目开工建设。一站式通关系统全面启动,圈河口岸实现无周日通关。

  绿色转型推动国际合作新突破。对朝输电项目建成境内101个塔基。坚持互利共赢战略,用足用活出境加工复进境政策,借助朝鲜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全力拓展境外加工业务范围,最大限度实现两地经济要素共享和发展优势互补。4户试点企业在朝设立13个加工厂,雇佣劳动力5000余人,完成进出口总值3500万元。卢布自由兑换业务顺利实施。在罗先取得银行代理经营权,助力人民币走出国门。珲春口岸入选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

  绿色转型推动对外交流新突破。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互市贸易区独特优势,活化政策,拓展功能,深化国际合作,打造高层次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31.5%;出口加工区完成进出口总额6亿美元,同比增长10%;互市贸易区实现俄边民入区15万人次。成功举办中、俄、朝三国互动迎新年活动。先后举办俄侨会、中俄远东市长会和国际物流、旅游论坛,珲春市成为东北亚旅游论坛永久会址。厚积绿色谋发展,转型崛起势正劲。珲春市正以登高望远的魄力、顺势而为的睿智,推进沿边合作开发,逐步走上绿色崛起、永续发展的新路。

  围绕绿色转型,打造高品质宜居新环境

  山清水秀,碧水清波,是大自然馈赠给珲春人民的珍贵礼物。市委、市政府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珲春正逐步成为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东北亚明珠城市。

  实施“碧水工程”。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覆盖城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确保水质安全;总投资38亿元的珲春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速推进;39.2公里排水工程整体启动;总投资2.1亿元的供水工程完工,实现每日供水10万吨,可满足80万人用水需求。

  实施“蓝天工程”。制定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机动车尾气检测;加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26项;加强城市道路和建筑施工扬尘控制;严格防治燃煤锅炉和餐饮业油烟污染,改造燃煤锅炉103户,2015年底前将取缔城区所有10吨以下燃煤锅炉。

  实施“宁静工程”。严格控制交通、工业企业、建设施工等噪声污染,对娱乐场所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校园周边噪声管理。

  实施“绿色家园工程”。近年来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99万公顷;植树89万株,面积132.6公顷,建设义务植树基地57个;实现村屯绿化66个。

  实施“清洁工程”。总投资5262万元的珲春市城市垃圾处理场2013年正式投入运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目前,珲春市空气环境质量Ⅱ级,空气中各项污染物均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地表水质、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达标率均为100%。

  实施专项整治工程。开展非法采金、采砂、烧炭等专项整治行动,采砂企业从23家缩减至14家;严厉打击非法采砂3起,砂场无证采砂3起,砂场超范围开采2起;强制拆除非法炭窑133个;打掉非法采金团伙4个,抓捕涉案人员32名。

  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强化重点企业环境监察,稳步推进煤炭深加工产品发展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科技含量。实施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落户珲春。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简化程序、缩短时限,优先支持清洁生产工业项目。2008年以来,共审批项目1492个,否决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45个。

  从关注“经济增长”到更关注“经济健康”,珲春市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正是沿着一条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又符合珲春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前行。这条路,珲春人走的大气,走的从容,走的信心满满,走的快步生风。

  如今的珲春市,渠渠清水漾诗意,满目青山入画图,绿色转型发展的强市惠民举措,在这里已经初现成效。随着我省“五大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珲春,这座国际化边陲城市,必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毫光四射,分外妖娆。记者 王法权 通讯员马远洋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