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3+2”体系走出“现代农业范”

15.12.2016  19:08

      吉林市一产增加值保持了年均6.4%的增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495元,年均增长11.8%;粮食总产量跃上110亿斤阶段性水平,2012—2014年获得“全国产粮大市”荣誉;2013年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吉林市”称号……近年来,生活在吉林市的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带来的变化,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016年,吉林市农业农村工作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着力构建“3+2”体系,推进“三农”新转变——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发展优质安全特色效益型现代化大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农民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人居环境保障体系,推进农业向着以智能化、精准化为标志的3.0时代新农业转变,农村向着以人和物统筹发展为特征的升级版新农村转变,农民向着以新型职业农民、青年农场主为代表的新农人转变。

      构建“3+2”体系,吉林市打出的第一张牌,是以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加快产业链向优质特色方向转变,优质稻米产业创出了品牌,长白山特色产业形成了规模;加快供应链向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20%;加快价值链向满足人们消费新功能拓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以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为抓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坚持先导区建设示范引领。规划建设了290平方公里的万昌、孤店子两个现代农业先导区。两年来投入资金20多亿元,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环境整治、温泉产业带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标准化、信息化、生物化、机械化”上实现了新突破。坚持农田建设高标准。统筹利用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5年累计建成11万公顷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坚持社会化服务高效率。每年推广新技术、新成果40多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关键,统筹经营主体、农村土地和集体资产要素,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把农民组织起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4000户、1600户,带动农户28万户。

      在构建农村人居环境保障体系方面,吉林市积极打造新农村重点村,全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尤其在近两年来,开展了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通过这次整治,全市1378个行政村建设垃圾填埋场859个、转运池8561个;有1254个村配备了转运车或购买服务;有1342个村聘用保洁员4690人;有1341个村落实了“三包三责”制度,覆盖面达到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