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机构明年底前脱钩杜绝“卡着审批吃环保”

13.07.2015  22:15

红顶中介”现象长期存在,诟病颇多。在环评领域,“红顶中介”的“顶戴”正逐渐被摘掉。

 

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指出,环境保护部“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者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牟利”;“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现象”,要求“限期完成环评机构脱钩改制,规范环评技术服务市场”。

 

此后,环境保护部公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机构今年率先完成。

 

红顶中介”截留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

 

从事业单位干部变为民营企业负责人,河北德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郑文勇经历了身份的转变。郑文勇原是河北省泊头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所隶属于泊头市环保局。现在,研究所的环评业务被剥离出来,推向市场。新成立的河北德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环保部门没有隶属关系。据了解,在河北,有环保部门背景的环评机构共有14家。根据环保部的要求,这14家环评机构要在明年6月30日前,与直属单位彻底脱钩。

 

“‘红顶中介’的现象不只是在环保领域存在。许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凭借着与政府和企业打交道的便利,成为个别政府部门权力寻租的通道。”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一些环评机构从原来的政府部门演化而来,看似是服务性机构,实际还具有一些审批权限,这中间就有权力寻租的可能性。

 

根据环境保护部2011年发布的数据,全国环评机构共1162家,其中事业单位环评机构有576家,挂靠在各级环保系统的有333家。“相当一部分环评机构都是事业单位,隶属于地方环保系统,这意味着环评报告编制单位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着利益的同一性,环评的独立和公正就很难不受质疑了。”马军说。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评能否通过审批,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最终命运。环评“红顶中介”危害很大,一方面,他们会截留政府简政放权为企业带来的改革红利,增加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一旦某些不达标的项目上马,必定会埋下环境污染的隐患,马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