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男:直抵生活的内质和底蕴

29.05.2015  12:32

王家男,1962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吉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文学奖,影视剧大奖。出版小说集《大森林的女儿》《乡恋》《林海孤帆》等,有作品译介到日本等国。吉林市艺术研究所专职编剧。

   热烈庆祝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吉林市举行

    

   策划人语

 

  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即将在我市举办,这是我市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在这种背景下,回望我市文化与电影的关系,不难发现,我市也有许多文化人对中国电影作出过很大贡献。

 

  以往观众对他们的电影作品很熟悉,但对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创作者仍然陌生。

 

  在期待电影节到来的日子,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我市文化人与电影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电影事业作出的贡献,我们将陆续向江城观众推介他们,了解他们作品的同时,分享他们的艺术人生。

 

  他们的艺术人生,也是电影节以及江城文化值得关注的内容。

 

 

  王家男作品《竞选村长》剧照

 

 

王家男作品《非常代价》剧照

 

 

王家男作品《狂花凋落》剧照

 

  1978年,16岁的王家男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古长城下的孩子》,从此,步入文坛;

 

  1996年,他以《多雪的冬季》为发端,初涉影视创作,并将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金鹰奖”相继收入囊中;

 

  1999年,他创作的电影《竞选村长》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并获得国内电影最高奖“华表奖”评委会奖和长春电影节“小百花奖”。

 

  相比于妹妹王可心近些年的一鸣惊人、“来势汹汹”,作家王家男在小说、影视剧创作上的成就可谓几十年步步为营,水到渠成。

 

  2015年,王家男与王可心兄妹携手创作的电影剧本《泡糖的春天》,已经与北京麦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并计划于今年年底正式开机。

 

  对于一个已经“嗨起来”的城市而言,这是一桩锦上添花的喜事,恰恰契合了今年九月在我市举办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对于王家男本人而言,这或许意味着他在电影创作上一个新的开始。

 

   小说是配角

 

  影视是主演

 

  父亲王宗汉的创作对王家男的耳濡目染是毋庸置疑的。从少年时代起,王家男便在文坛崭露头角。继处女作《古长城下的孩子》后,他又在《人民文学》《作家》《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北京文学》等著名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小说多次被《小说月报》《新华文摘》以及多种小说选本选载,转载,并两次获得中国少数民族骏马奖。

 

  19岁,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22岁,当选吉林省作家协会理事,24岁,王家男就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令人称羡与赞叹的创作成绩,一再印证着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天赋和过人才华,也为他进入影视创作打下了厚重的积淀。从小说到影视,是父亲走过的路,但他走出了自己的精彩。

 

  1999年创作的电影《竞选村长》,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李幼斌和程煜主演,并获得中国电影政府最高奖“华表奖”评委会奖和长春电影节“小百花奖”。这是我市作家创作的电影在国家级电影奖项上获得的唯一一部。

 

  第一部电视剧《多雪的冬季》创作于1996年,在央视二套、四套、八套黄金时间播出,由张凯丽主演,一举斩获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随后又创作电视剧《非常代价》,李幼斌和陈瑾主演,由中央电视台和吉林市电视台合拍,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这是我市首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长篇电视剧,并同时获得国家电视剧大奖“飞天奖”和“金鹰奖”,这也是我市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同时获得两项我国电视剧最高奖励的电视剧。

 

  接下来的王家男,如一眼活力之泉,文思奔流,勤奋涌动,相继又创作了电视剧《红丝带》《但愿人长久》《狂花凋落》等,共百余集。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吉林电视剧现象”的诞生,王家男无疑是重要的参与者。“触电”以后,王家男似乎就与“第一”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创作的数字电影《小区来了新主任》,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和北京道沃影视公司合拍,并在电影频道黄金时间播出,这也是我市第一部由电影台拍摄播放的影片。

 

  最“轻视”的是作品

 

  最看重的是亲情

 

  正是王家男的实力迸发,不断填补着我市影视剧创作上的空白,也使我市在全国的影视剧创作上占据一席之地。

 

  但王家男并未因诸多荣誉而沾沾自喜,他依旧故我,依旧低调谦和,依旧喜欢简单安静的生活。

 

  据说王宗汉生前从不保存自己写的书,这个习惯也遗传到了王家男身上。他很少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收集,家里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收藏。“我喜欢的是写的过程和被大家看的过程。至于保存却没有在意过。”对自己的作品淡然处之,对于文学上的成就,王家男亦是如此。

 

  在总结工作或是面对媒体采访时,通常需要提供自己的一些创作经历和获奖情况。这对王家男来说是件头疼事。无奈之下,他只好到百度上去查。如此常被身边的朋友视为可笑之举。曾经获得的证书和奖状,如果没有家人帮助收集、保管,也会不知去向。此般王家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低调到极致的法国作家莫迪亚诺,想到文艺评论家对他的那句著名的评价:他的价值是他的作品。

 

  “作为一个作家,要时刻提防名利对自己心灵的压榨……”王家男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与那些热闹的社交场合相比,他更喜欢走进大自然,走近大海,以自然之物、浩瀚海洋洗涤、壮阔心灵。

 

  超脱的王家男在亲人的病痛面前却很难释然和淡定。妹妹王可心意外车祸后的几次大手术,让原本内心强大的王家男变得脆弱不堪,“胆小怕事”。“每次可心被推进手术室,我都紧张到不行,担心她不会再被推出来。”手术的过程中,他会不停地上厕所。

 

  2012年,父亲王宗汉被查出患上最具危险性的小细胞肺癌。“离别的日子一天天向我们迫近,那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折磨啊”。每每忆起父亲生前的最后时光,王家男依旧难掩悲伤,无尽感慨。他陪父亲去北京看病,下火车一上厕所,发现自己竟然便血了。回去检查肠镜却没事儿“也许是太紧张的缘故”。

 

  王家男可以不被外物所囿,不被名利牵绊,亲情却是他心中最大的放不下。回顾他的诸多影视作品,有哪一部不是被亲情缭绕?

 

   生命的姿态是放松

 

  写作的状态是自由

 

  王家男喜欢轻松自由的生活。“轻松的,恬淡的,安宁的,不被打扰的。每天都可以找些时间来读书,看电影。”在他看来,这既是享受生活也是为他的写作做前期的准备。“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在这里一定要感谢单位(身边人)给我如此宽松的环境,让我获得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愉快地进行写作。

 

  王家男说,他感觉自己很年轻,若不是家人提醒,他从不觉得自己已经是50岁的人。他喜欢玩,但玩的方式和许多同龄的朋友不太一样,他们热衷聚会、聊天、喝酒、打牌,这些他都没兴趣。在许多人眼里,王家男的生活单调而无趣,可王家男却觉得自己玩得很开心。他写小说,写电影,每天也尽量抽出时间来看小说,看电影。他喜欢开车,喜欢行走的感觉和过程,喜欢自然,喜欢山水,喜欢海,喜欢电子产品,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拿开车来说,在别人看来是很远的路程我也不觉得累,我享受这个过程。我常常会意外地和有价值的写作线索和细节相遇,这让我开心”。他的车与众不同,那是一辆随遇而安的“房车”,承载的是一颗放松而自由的心灵。

 

  按王家男的说法,电影同样以放松而又自由的随意姿态植入他的内心。1981年,王家男去北京学习,就是现在的鲁迅文学院,当时叫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那时还没有电视剧的概念,学习期间,中国作家协会经常会为作家们组织一些内部电影看。“那时叫观摩,哪像现在,想看什么电影都能在网上寻到。”在八、九十年代的许多年里,王家男每每去北京,北京的朋友都会想办法弄点内部电影请他看。“我特兴奋,比请我吃顿大餐都过瘾。”王家男的电影情结就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现在写电影时,他也会常常想起北京的电影资料馆。

 

  生命的姿态影响写作的状态。王家男的写作很是随意。不计较时间地点,不计较任何环境,这似乎是遗传了父亲王宗汉的基因。父亲就是这样,他能在烟盒上写小说,能在田间地头写剧本。而王家男可以用手机写电影。“只要想写作了,外界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影响到我。

 

  “我可以一边做饭一边想我的剧本,也可以在厕所里为我的人物做小传。”总之,之于王家男,写作不分场合和时间,已然成为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

 

  故事是外衣

 

  思想是内核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市人,王家男开始围绕家乡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江城特色的作品。他早期的作品多是写山区写猎人,写松花湖,写“长白黑水”,后来,慢慢地开始写城市生活,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写百姓的喜怒哀乐。

 

  王家男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自由与情怀非常重要。要平心静气地看世界,才能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同时,他也认识到,有人看作家的作品,才会把作家对世界的看法传导出去,没人看或者没人喜欢,那就等于没写。“我们不能强求别人看一个作家的作品,作家得想办法‘勾引’他们看。这考验一个作家的实力。那就得好好写作,写得精彩。

 

  “生命是短暂的,写作是一个过程。”在生活中,王家男喜欢把什么事情都简单化,不喜欢拐弯抹角的说话和做事。“但写小说写剧本就不同了,创作需要绕着弯说事。讲故事嘛,就是要多拐几个弯才有意思,大家才喜欢看。

 

  故事性一直都是王家男写作的追求,不过,在他看来,故事只是一个外衣,是牵引人们眼球的东西,真正的东西还是故事掩盖下的思想。那就是他一直强调的自由和情怀。他认为这两点对作家很重要,他用他的作品为他的艺术观点代言。比如,《多雪的冬季》和《非常代价》等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它们表面看是写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故事,内在则是关注人的灵魂,人性、自由和生命。而如此深度的挖掘,才成功地触及了人的内心,人们才会喜欢看。

 

  无论是早年写小说,还是现在写电影和电视剧,王家男从不缺少读者和观众,也从不缺少拥趸和粉丝。他的写作绝对不是写给他自己看的,他喜欢写给大多数人看,“大家喜欢看,我就高兴”。“有受众,这样的作品才算是成功的。”“如果没人看你的东西,说明你就是没写好,你写的小说没人出版,写的剧本没人拍摄,那也是没写好。我觉得,一个作家,如果能写出好作品就写,写不出好的,就别写,不能制造文字垃圾。

 

  王家男所有的影视作品几乎都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这让他如今已77岁的老母亲很高兴。她常常拿着平板电脑在网上随便搜一搜,随意点击某一集看一看。即使仅仅以此来取悦母亲,王家男也会由衷地觉得快乐。(陈明威)

 

   王家男简介:

 

  王家男,1962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吉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文学奖,影视剧大奖。出版小说集《大森林的女儿》《乡恋》《林海孤帆》等,有作品译介到日本等国。吉林市艺术研究所专职编剧。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