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耕作精彩“升级”

29.05.2017  07:45

  5月下旬,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田野里的玉米苗日益茁壮。“目前来看还不错,都已经长出3片叶儿了!”玉米出苗后,农安县巴吉垒镇环宇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小雨几乎每天都要到农田里察看玉米长势。

  在环宇家庭农场的玉米地,每垄玉米苗旁边都留有一层厚厚的秸秆。“我们采用了秸秆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李小雨说,今年农场流转了60公顷土地,还托管了周边农民350公顷土地,这项技术已经覆盖80%以上的土地。

  李小雨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结缘”于2011年,也就是我市推广这项技术的第一年。“近30年来采用小型农机灭茬的耕作方式,加剧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结构破损,造成土地越来越‘瘦’!”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拥有耕地面积133万公顷,其中玉米面积达到100万公顷,“原有的种植方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发展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刻不容缓!

  从2011年开始,在市级财政每年投资1000万元的强力推动下,我市打响了发展保护性耕作、保护黑土地的攻坚战。“2011年,我买了1台免耕播种机和1台深松机,在20公顷地里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当年李小雨就发现,无论是整个玉米生育期的长势,还是秋后产量,都远远超过传统种植方式。

  此后几年,李小雨逐年增加保护性耕作面积,种植模式也从一开始的高留茬转为现在的秸秆全量还田。“除了平均产量高出普通地块10%左右,还大大节省了成本!”李小雨算了一笔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每公顷地可节省秸秆捡拾费用200元、灭茬旋耕费用300元、起垄费用300元、镇压费用70元。另外,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农场化肥投入量也相应减少,“现在每公顷地少投入化肥500斤,节省700元,整体算下来,仅春耕期间每公顷地就可节省成本1570元。”如今,在李小雨的带动下,巴吉垒镇洼中高村和和平村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510公顷,占两村总耕地面积的58%。

  李小雨用7年时间,让保护性耕作面积在当地“版图”不断扩大,而我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也在这7年间完成了跨越升级。2011年2万公顷、2012年6.67万公顷、2013年10.5万公顷、2014年13.5万公顷、2015年16万公顷、2016年18万公顷、2017年22万公顷……经过几年的努力,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除了面积增加,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经过多年的应用完善,已从初期的四种模式并举,发展到现在的标准统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现在确立了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为主导的推广模式,全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什么是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秋收时将玉米秸秆粉碎,均匀抛撒在田地里。第二年春播时,使用秸秆分离处理机把地表的秸秆分拨到两侧,形成一个50厘米宽的播种带,然后再进行免耕播种。”日前在农安县举行的全市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观摩现场会上,农业专家来到地头,向农民详细介绍了技术操作流程。

  “保留的玉米秸秆通过微生物腐化、分解后,可以转化为有机质进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减少风蚀、水蚀,并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农业专家表示,相比于以往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模式,秸秆全量还田后,地表形成有机质积累,5年后,可减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仍能保持粮食高产。

  据了解,今年我市建设了100个百公顷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建设了百万亩秸秆全量还田示范区。目前,采用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的玉米苗齐苗壮,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