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做出“大文章”——粮食深加工专家、吉林农大教授刘景圣的故事

14.07.2015  08:25

      黄灿灿的玉米,是黑土地上经年不衰的作物。

      除了做人的口粮、动物饲料外,玉米及其副产品还有什么用途呢?

      吉林农业大学的刘景圣教授将目光瞄向了它的工业价值。在刘景圣团队的努力下,国家“863”计划“玉米绿色供应链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制”课题成功开展完成,老玉米有了“新身份”。

      刘景圣是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同时还担任省高等学校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领域)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等职务。多年来,他主要从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食品资源综合利用、功能性食品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空间大、产业链长、产品极为丰富是玉米加工业的特点,玉米的加工品或副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正是看中了玉米深加工的前景,刘景圣决定将玉米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玉米深加工”通常以玉米为原料利用生物酶制剂催化转化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并辅以物理、化学方法,进一步加工转化的工业。

      刘景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玉米精深加工,他率先开展了玉米蛋白质和淀粉分子修饰和分子自主装技术研究、玉米粉质构重组技术研究,应用低场强核磁共振、多角度激光散射等技术,开展了鲜玉米采后品质变化机理研究。将玉米深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食品、医药、材料等行业。应用分子修饰和质构重组技术开展了玉米主食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了玉米主食化加工的技术瓶颈。

      世界玉米深加工产业正在向多元化、规模化集团化的趋势发展。我国是世界五大玉米生产国之一,其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在1000万吨左右。有了原料,有了技术,刘景圣更加坚定了发展高附加值玉米深加工的决心,他要延伸产业链条跟随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我们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数亿元。”刘景圣与敦化市敖东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与吉林中粮生化有限公司、长春中之杰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科研与成果转化基地。将技术转化成果投入生产,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拉近了我国与世界水平的距离。

      作为平台负责人,刘景圣带领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平台建设。2006年申请成立了农产品深加工与质量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申请成立了食品工程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组织申报的“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建设,并于今年3月份通过国家验收。

      “我国历来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他深知自己身负的责任与使命,更要传递这份国民之重任。2013年刘景圣团队与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刘景圣教授与他的团队在食品科研的道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2007年,刘景圣被我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聘为项目咨询专家;2012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参与国家科技部农产品加工领域重大专项的设计、论证和评审;受科技部邀请,参加并完成了“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农业是国民安身立命之本。刘景圣经过多年的研究,其成果广泛应用到相关领域和企业,催生大批企业的生产活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