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犹太研究青年论坛在上海召开 犹太民族创新精神与中犹关系

07.09.2016  20:02

 

  “犹太民族创新精神与中犹关系---第三届全国犹太研究青年论坛”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9月6日至7日,由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上海福寿园国际集团、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犹太民族创新精神与中犹关系---第三届全国犹太研究青年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谢京辉研究员,以色列驻沪副总领事章纳达,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余建华研究员,福寿园国际集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伊华出席会议分别致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汪舒明副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健研究员将作会议总结发言。

弘扬创新精神 推动中以两国创新合作

章纳达阐述了中以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就政府层面来讲,中国政府与以色列政府有越来越多的合作意愿,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已经两次访问以色列,以此为契机成立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联合工作组。2016年当地时间3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内塔尼亚胡总理在以色列共同主持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第二次会议,共同推动合作创新事项。

在主旨讲演中,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研究员诠释了犹太民族创新思维。他表示,以色列人均拥有创新企业数目居世界第一,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分析以色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改变传统思维、推动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创新成功存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国家安全发展需求的强劲创新为原动力,还具有完善的培养主动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更有支持创新的法制体系和政府的“后台服务器”作用,研究所、院校和企业的强强合作,优化了创新的人力资源配置,还需推动积极推动国际创新合作等诸多方面互补的组合作用。

余建华认为,中华文明和犹太文明均是具有绵延五千年、一以贯之的灿烂文明,均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犹太民族古代来华,已同中华民族同化融合,二战期间两个民族面对法西斯带来的劫难相互帮助和支持,书写中外关系史的友好篇章;犹太民族的智慧创新,以色列的科教立国,对中国当今的创新驱动、现代化建设不无启迪。

拓展学术交流 推进中犹民族友好关系

“真正希望把犹太人问题研究好,把中国人的精神告诉全世界,我们是一个最讲信用、最最有仁义的一个国家,我们的人民是世界上可爱的人民”。长期生活在上海的以色列犹太难民后裔、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萨拉·伊麦斯如此表示,以其亲身经历,表达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并对新一代犹太研究青年学者推动中犹友好关系寄予厚望。

伊华表示,犹太民族曾在上海留下鲜明的足迹。无论是战争时期的“求生存”,还是和平年代的“谋发展”,他们与上海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奋斗的历史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历史记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谢京辉指出,成立于1988年的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是中国最具影响的犹太文化、历史及当代以色列研究机构。至今推出了《犹太人在亚洲》《犹太人在上海》《犹太人在中国》《犹太人忆上海》《犹太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人与中国》等文集、画册、画展、译著、专著学术成果。该中心还发起或参与组织了多起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海犹太人重聚活动,以及有关犹太名人、纳粹大屠杀和今日以色列的展览会等,为中犹关系良好互动,为推动中国与以色列两国关系良好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王健在接受采访时专门指出,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举办青年论坛,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团结国内犹太以色列中青年学者,加强交流,推动犹太以色列问题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国内犹太以色列问题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然有不少领域值得中青年学者进一步开拓,例如犹太教与犹太精神研究,犹太经济伦理研究,以色列政治体制和社会政策研究,美国犹太社团研究,天津,青岛,香港等地犹太社团研究,解放后中国犹太社团研究,以色列创新机制研究等等。特别是要积极发挥公共史学功能,向世界讲好二战时期拯救难民的故事。

章纳达也表示,就犹太人或以色列研究的现状而言,目前国际上有许多关于犹太人或以色列的国际会议,而中国在这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次青年论坛以“犹太民族创新精神与中犹关系”为主题,其对促进中以文化交流有着积极且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两天会期中,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犹太研究的近30位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将就“犹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以色列的创新之路”、“来华犹太难民与中犹关系”、“犹太历史和文化”、“美国犹太人研究”等主要议题进行学术交流。

在会上,与会青年学者专门深入分析了以色列的创新兴国、强国的机制,及其对中国推动创新、创业的借鉴;探讨了“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以加强创新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具体路径;更关注中国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高科技农业等方面的对以合作。

来华犹太人与中犹关系亦为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青年学者们探析了古丝绸之路犹太商人的来华路径、二战后青岛德裔犹太人的归化和产业处置、爱泼斯坦对中国外宣事业的贡献、提篮桥犹太难民文化风貌区的申遗工作等重要议题,拓展了来华犹太人研究的视域。此外,学者还讨论了犹太历史、当代以色列研究、美国犹太社团的新变化等犹太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记者 查建国)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