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的磅礴力量——扶余市深化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探索与实践走笔

22.09.2015  09:03

  在长春岭镇西长发村50栋蔬菜大棚里,鑫农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穿梭往来,忙着采摘成熟的香瓜、黄瓜、西红柿、豆角等各类瓜果蔬菜……

  在陶赖昭镇万亩水田里,大片的水稻陆续进入黄熟期,为着即将到来的大丰收拔节生长……

  在扶余市华盛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粒粒红得似火的四粒红花生滚落进现代化加工设备,机器的另一头,走俏欧洲市场的花生酱汩汩流出,工人们迅速装罐封箱……

  这是金秋时节我们在扶余农村大地上采撷的三组镜头。粮食种植保收、现代农业提效增收、发展特色农业是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切入点。穿行在扶余市乡镇村落中间,我们感受到的是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的生动场面。

  稳中求进因地制宜显特色

  占扶余市总人口80%以上的农业人口,33万亩耕地。345万吨以上的粮食总产量,粮食产量“十连增”。吉林省和全国的“重要粮仓”、副食品生产基地。扶余是具有农业组合优势的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和调整优化结构的空间都很大。该市2015年农作物种植面积为32.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7.7万公顷,花生4.2万公顷,粮经比例由2014年的89:11调整到86:14。这是当地推广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发展花生特色产业的一个有效数字。在2014年高产量、高价格、高效益的刺激下,当地今年花生种植面积比2013年增加30%以上。

  走进扶余,田野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田里种了什么、园里养了什么,更表现为农民们发展高效农业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的更新。蔡家沟镇和新城局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所辖的腰号、小十八号、老鹰咀等8个村棚膜蔬菜种植集中连片,将被整体规划为棚膜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成为该市4.2万亩棚膜蔬菜的核心区。花生、绿豆、葵花、马铃薯、蔬菜、香瓜等高效特色作物总面积近7万亩,与玉米、水稻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平中出新品牌意识出精品

  “”字招牌从哪里来?要赢得市场就要有自己的特色。扶余市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鼓励农民为农副产品起“名字”、报“户口”,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打造绿色无公害品牌,靠“生态农业”抢滩市场。目前,该市已完成4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60余个……一个个特色品牌彰显“名牌”农业的魅力。

  “”字文章怎么做活?朝着科技兴农、产业强农、特色富农的主攻方向,扶余人在“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基地”的农技推广模式下,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思路,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之路,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的完美转身。

  积极组织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农业合作洽谈会、名优特农产品交易会等展示展销活动;推动形成绿色、特色、品牌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产业圈;加快农产品“触电”“触网”步伐;继续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提升附加值,这些都已经成为扶余现代农业由“种产品”向“种品牌”转变征途上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难中寻机要素整合聚规模

  为了回答“钱从哪里来,产品往哪销”的问题,扶余市以种养大户为重点,立足千家万户,打造规模开发试验示范平台,用示范区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引领带动全市大面积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今年全市建设示范面积240亩农业科技基地3个、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25个,集中展示主导作物主推品种19个,主推技术6项,培育科技示范户1150个,辐射带动农民2万户;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农田统一灭鼠和玉米螟生物防治任务分别为80万亩、40万亩和125万亩。

  现在的扶余,农业再也不以单打独斗的姿态出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投身农产品加工业,以合作社为平台,积聚资金、技术“抱团取暖”,形成强大合力。截至2015年5月末,该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732个,成员2.8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3.6万户。全市251个家庭农场拥有农用机械609台(套),规模经营面积7.95万亩,其中流转耕地面积7.65万亩。

  变中扬势产业延伸见效益

  依托传统粮食主产区、畜牧业发展大区的资源优势,该市一方面扶持现有农产品企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全力谋划引进大项目和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的“高速路”,一批以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的龙头企业先后开工建设并陆续投产,带动能力和增值效应日益增强。

  全市优先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动了农业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增效。目前,扶余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总资产已达到3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05亿元。今年上半年,该市农产品加工量达到61万吨,全口径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68亿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8.5亿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3.8万户,吸纳就业人员2.6万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致富达到7.5万户。

  伴随一个个产业化项目落地,扶余农业借市场巧手,一条条产业链,组合接驳,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