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满枝报春来——敦化市特产业发展一瞥

05.04.2017  15:36

  虽是3月中旬,依然春寒料峭,可当我们走进敦化市王新生态农场的大棚,扑面而来的却是盎然的春意——粉红的桃花,翠绿的青菜,还有叶绿果红的草莓……

  同行的市农垦特产局副局长秦树有告诉我们,目前,全市棚膜果菜面积已达3.36万亩,产值达到6.7亿元以上。而棚膜果菜只是全市特产业七大产业之一,还有参药、食用菌、经济动物、柞蚕、花卉、绿化苗木、野生采集等产业,2016年全口径总产值36.19亿元。今年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增长10%以上,达到39.81亿元。

  地处长白山腹地的敦化,发展特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他们结合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特别是贯彻落实2017年的中央和省“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产业更是发展的重点。

  在王新生态农场,场主王新向我们介绍,全农场占地6.2万平方米,共有温室大棚24栋,主要以早晚桃为主,早桃5、6、7三个月上市,晚桃9、10、11三个月上市,此外还种草莓、葡萄、香瓜等,一年四季有花,一年四季有果。人们来到这里,既可赏花,又可采摘,还可以自助餐饮。为了更好地适应人们休闲需求,他还专门拿出一栋大棚,修建了儿童游玩设施,让孩子们能自由自在地玩耍。

  像王新这样的家庭农场,在敦化还有许多,虽然有的规模没这么大,功能没这么全,但同样是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出了新的空间。

  食用菌,是敦化特产业中最亮的一点,其产值占整个特产业的半壁江山,去年生产5.8亿袋,产值达到16亿元,今年预计达到年产6.5亿袋,实现产值18亿元。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上下了更多的功夫。

  在位于秋梨沟镇的敦化黑木耳大市场,我们看到,这里库房、场地,还有分级、包装的车间一应俱全,在生产车间,刚刚消毒的菌棒一车车推出来,已经种完菌种的菌棒进入到萌发阶段。这座大市场的投资方之一——敦化市农丰工贸公司老总陈国军告诉我们,大市场建立之初,意在以线上交易为主,线下交易为辅,辐射全市乃至周边地区。从目前的交易情况来看,黑木耳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线下交易需要加强。他指着交易大厅外的一片空地说,这片预留地有10公顷,准备在三年内建成线下交易的市场,预计投资5000万元。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不仅经营着这个大市场,还从事高端富硒木耳的生产,每年生产80万吊袋木耳,很受市场欢迎。

  说起黑木耳,秦树有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市里非常支持发展黑木耳,成立了黑木耳产业协会,正积极组织申报黑木耳地理标识。2015年,敦化市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食用菌无公害生产基地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优秀生产基地县(市)”称号;2017年,新星林场“敦化市绿野黑木耳产业园区”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

  为了实现健康发展、绿色发展,近年来敦化市特别加大废弃木耳菌棒的综合加工力度,2016年全市就建设了4家废弃菌棒再利用企业,年处理废弃木耳菌棒30万吨,使绝大多数的废弃菌棒变废为宝,有的变为生物肥料,有的重新配料后成为新菌棒,还有的成为生物质发电的原料。

  为了支持全市特产业发展,他们还重点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他们先后组织江南镇六顶山村、柳树沟村、站北村、太平岭村和大桥乡大桥西村棚膜蔬菜园区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去吉林市国家级百亩棚膜蔬菜标准化产业园区进行实地培训。并邀请省蔬菜专家黄明荣老师现场授课,对全市棚膜蔬菜重点村进行技术培训。根据食用菌种植户的要求,聘请专家李栋进行针对食用菌种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培训,对木耳栽培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疑难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组织了“人参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使参训人员掌握了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及人参安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今年他们计划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60场次,科普大集3次,参加旅游产业特色农产品展销洽谈会6次,科技下乡指导服务要达到80场次,受训人数达到2.5万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及光盘2万份。

  与此同时,他们在特产业发展中还注重农业品牌建设。目前,全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22户,产品49个,2017年计划新申报绿色食品标识3-5户企业、无公害产品4-6户企业。

  走马观花,我们对敦化市特产业的发展还只是一瞥。然而在这一瞥之下,已是满目桃花,春意无限。我们相信,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特产业必将在敦化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上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