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群众走出一条致富路——记伊通满族自治县建国村支部书记孙国柱

27.10.2015  08:28

  几年来,他带领村民开展各族群众举办篮球、秧歌比赛,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通过开展少数民族“五好家庭”、“特色文化户”、“文化中心户”,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与发展成为该村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他就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建国村支部书记孙国柱。

  今年60岁的郜亚凡是建国村二组农民,一家6口人,只分到3口人的地,老两口常年有病,几乎是一年吊瓶不离身,每年种地孙国柱都主动帮助她家解决种子化肥的钱,没有地她就包地种,没有钱村党总支帮助解决,公家解决不了的,孙国柱就自掏腰包帮助解决,今年郜亚凡家承包了10垧水田获得了大丰收,郜亚凡说:“没有孙书记的帮忙就没有他家今天的生活”。

  在“龙生种养专业合社”的蔬菜大棚里,记者见到该合作社的理事长王龙生,王龙生说:“没有孙国柱书记和村党支部的支持,我们合作社的150栋大棚是建不起来的,搞土地流转,农民不信任我们,孙书记就拿出自己家的土地作担保,现在合作社保守算一年450万元的纯利润是没问题的,农民不仅拿到了地钱,还能赚到工钱,现在老百姓不仅支持,而且积极性非常高。

  几年来,孙国柱带领农民建蔬菜大棚、打造绿色食品基地、搞米业深加工、高特种花卉种植等项目,共征地125垧。当时农民不理解,他就用村上的机动地抵押担保,有的人还不理解,他就用自家的地做抵押,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已经形成了具有本村特点的特色植物产业、米业、养殖业、运输业等“六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在孙国柱的带动下,全村有规模化米业加工厂6个,解决剩余劳动力200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以上。

  三年来,孙国柱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和过街条幅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在工作方法上尊重民族习惯,而且能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建国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孙国柱的带领下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正因如此,2010年,他被评为吉林省党建先进个人;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称号;该村于2011年5月被吉林省民委确定为“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2012四平市委优秀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评为四平市劳模;2014年7月评为吉林省劳模;2014年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