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建立湿地保护长效机制 筑牢吉林西部生态屏障

19.03.2015  12:07

  白城市把湿地保护和利用纳入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规划,通过建立湿地保护长效机制,加大保护力度,湿地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创新湿地管护机制。出台了湿地保护区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湿地管理局的管理职责和保护任务,并对破坏湿地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成立了由林业、农业、水利、土地、环保、畜牧、公安等部门组成的稽查队,建立联动响应管护机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擅自开垦围垦湿地、乱采乱挖、违规占用湿地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非法开垦、改变现状和用途的湿地全部清退,有效抑制了湿地面积下降的趋势。

  建立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在省林业厅启动总投资1000万元的向海、莫莫格和大安牛心套保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补水工程的基础上,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引蓄嫩江、洮儿河等江河的洪水连通泡塘,构筑水域网络,为湿地进行生态补水。目前,已连通泡塘80个,引蓄洪水9.5亿立方米,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550平方公里,增加水面面积180万亩,地下水位上升0.3米至2米,恢复草原、芦苇面积20万亩。还实施了湿地内堤坝引蓄水工程,通过修建抽水站、引输水渠、桥、涵、闸等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了“能引、能提、能蓄、能排”的配套水利工程体系。

  建立湿地保护与利用并重机制。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建立湿地科学利用机制,通过打造生态产品品牌,推广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有效促进了湿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通过加强湿地休闲度假、湿地观光、湿地观鸟、湿地美食等方面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发展格局。2014年,全市湿地生态旅游收入达38.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湿地种养业。白城市作为全国第二大芦苇造纸原料主产区,拥有芦苇资源面积251.48万亩。为进一步提高芦苇产量,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在全市建立了50个芦苇湿地管护站,使芦苇产量逐年增加,目前年平均产量已达10万吨以上。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鹤乡莲水生植物有限公司,在镇赉县(东江)嫩江湿地资源区内开展了湿地资源保护利用项目,人工种植芡实6000亩、荷花2000亩。2014年该公司获利1260万元,农民仅采收一项就增加收入200万元。大安牛心套保苇场积极推广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以水养苇、水上养禽、水中养鱼、水底养蟹”的立体生态经济。利用湿地养鱼,年产10余万公斤,产值达200万元;利用苇塘养河蟹,年产20余万公斤,产值达800万元。(田芳记者尹雪)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