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缘于“一条龙”

20.11.2015  08:57

    

    记者 张妍

    一个大水池,装满了常见的地表水或者水库水,这就是自来水的“原貌”。在供水领域它被称作“原水”。

    这样的“原水”是如何变身的?水厂又是如何实现供水安全的?从源头,到水质,再到管网,“一条龙”管理的规范化,为我省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源头管理

    为水源撑起保护伞

    水源地——供水的源头,极易受到污染。

    加强水源地的管理,就是保证进入水厂的水质安全。

    “在每个取水头的上游1000米处和下游100米处分别设立了饮用水源地保护界碑,并在区域内设置了告示牌;为及时处置水源污染问题,供水企业与环保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吉林市水务集团设置专职人员,每日对水源保护区进行巡视,发现污染水源行为及时与环保部门取得联系,做到了早发现早处理。”吉林市相关负责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像吉林市一样,我省各地下大力气将水源地管理规范化。

    东丰县是我省14个严重缺水县城之一,城区供水水源由仁合水库和六道沟水库提供。针对城区供水水源为地表水、极易受到污染的现实,东丰县不断加大投入,开展城区水源地保护治理工程,改善水源质量。

    2010年,投资3100万元实施了仁合水库水源地综合治理工程,将水库淹没线水位以上200米范围内的汇水区域划定为引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上至分水岭的汇水区域划定为引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拆迁保护区内居民77户,征地36公顷,退耕还林10公顷,建设污水截流坝5座,设置水源防护栏13公里。2012年,又投资2400万元实施了六道沟水库水源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污水截流坝11座,种植树木、芦苇23平方公里。

     严格检测

    为水质撑起安全伞

    “这是余氯检测仪、浊度仪,作用就是对管网水进行实时检测。”在吉林市净水厂,工作人员边引导记者查看仪表边介绍说。

    供水安全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水质,我省用106项水质检测资质“把关”。

    吉林市水务集团水质管理检测中心每天都对原水、出厂水、管网水进行严格检测,各水厂的检测系统对出厂水进行实时检测。同时,在新建和改造的二次供水泵站内安装了浊度仪、余氯检测仪等远传在线水质检测设备,负责对管网水进行检测;在管网终端设立了水质采集点,泵站内储水设施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新建、改造管线必须经过打压冲洗,防止水质出现二次污染。

    长春市水质检测中心成立于1986年,1993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2011年具备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749-2006)规定的106项指标检测能力,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项目136项,检测项目仪器设备配套率达100%,定期检定合格率100%。

    水质检测上,长春市实行“工段—水厂—水质检测中心”三级管理。净水工段每两小时对沉后水及滤后水浊度进行一次检测。水厂化验室每两个小时对入厂原水及出厂水浊度及余氯进行一次检测,每天对入厂原水及出厂水进行一次14项的常规检测。水质检测中心每月对水库水、入厂原水及出厂水进行常规项目全分析一次,每半年进行106项全分析一次,每月对120个市区管网采样点进行两次7项指规检测。

    另外,吉林省充分利用“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和“地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每年组织监测站采取跨区域交叉监测的方式开展城镇供水水质督察,并实施水质信息通报和重点城市水质信息月度公报。同时逐步建立二次供水水质水量在线监测系统,及时上报供水系统末端的水质变化情况。

     查漏堵漏

    为管网撑起节约伞

    管网是城市供水的生命线。

    由于管网老化、年久失修等问题,使供水管线不断出现渗漏,造成水量流失严重,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为了进一步强化管网管理,提高运行安全保障率,我省全面开展查漏堵漏行动,保证供水管网安全运行。

    2014年8月开始,长春市在管网漏水的易发期、高发期,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集中查漏堵漏行动,对全市一次网、二次网、地沟管网进行了地毯式普查。

    在普查中,长春市水务集团从各部门抽调了360人,分成120个普查小组,每组由一名中层干部担任组长,划分责任区域,采取集中会战的方式,对管网漏水进行全面普查,查出漏水问题及时维修。同时,根据普查情况,制订更新改造计划,完善管网资料。

    四次查漏堵漏专项行动共查出漏水问题近1500个,粗略统计,日均减少漏失水量6万吨。2014年,长春市日均供水量95.1万吨,比上年减少了0.3万吨。

    供水量不升反降,集中查漏堵漏的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水厂新建规模117万立方米/日、新建管网4308公里、改造水厂规模135万立方米/日、改造管网1405公里,共计完成投资100.07亿元。

     体制创新

    为供水撑起保障伞

    我省供水行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催生供水行业规范化管理。

    全省供水企业实行企业化经营,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国有控股大型水务集团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敦化市供水行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在我省尤为突出。

    敦化市供水公司于2006年底进行了经营方式改革,成立了敦化市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在30年的经营期内,对固定资产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确保资产和供水安全。

    2014年11月,为了彻底解决二次供水设施建设质量不过关,运行管理不到位,管网滴漏严重,服务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二次供水设施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敦化市又成立了公益二次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属于国有企业,负责二次供水设施的统一管理。近一年以来,无水、水压不足、不能24小时连续供水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我省水价改革也进一步深化,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及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逐步取消单独的二次供水收费,将二次供水收费并入城市供水价格,积极探索有利于节水的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机制。

    截至目前,全省城市供水能力达到4796万立方米/日、年实际供水9.08亿立方米,实现设市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3.84%、县城供水普及率达77.08%;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24%;共有城市供水管网11252.94公里;城市自备水源数量为2489个,自备水源用水量为24765万立方米/年;全省的水质普查合格率达到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