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北“不耕”为明天

24.12.2014  17:45
曲金福家种的大苞米垧产39000斤!”“那还用说,这两年人家都是村里的种粮‘状元’……”“人家用的是免耕法,越到后来越出效果……
近段时间以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洮北区平安镇永平村的农民中传扬开来。

  经洮北区和省农委专家组两次测产:曲金福今年采用保护性耕作高留茬宽窄行技术模式种植玉米,每公顷7.5万株,种植玉米品种为良玉188,按国家标准干粮百粒重44克算,理论产量达到1.6万公斤;按现实测产,公顷产量1.95万公斤。

  曲金福自己也非常兴奋:“没想到产这么多,这保护性耕作真是宝啊!

  曲金福是洮北区平安镇永平村的党组织书记。2009年他到乡里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时,听洮北区农机局领导讲过关于保护性耕作的课程。曲金福走南闯北,脑子活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当时他就觉得这保护性耕作是个好东西。

  “不割秸秆、不刨茬子,不翻地、不打垄,不铲地、不趟地,按宽窄行播种……”是那堂培训课的主要内容。曲金福说:“割秸秆刨茬子、翻地打垄、三铲三趟,这是先人传下的种地规矩,大家也一直是这么种的。可这保护性耕作法和传统耕作法一点都不一样,讲究的是‘免耕’,省时省工省钱,还节水增收养地力。听完课,我觉得行。人领导肯定不是瞎白话,保护性耕作在美国搞了70多年,好处已经明明白白摆在那儿了……

  说干就干,曲金福第二年就把自己一半的耕地都 “免耕”了。

  “说实在的,因为是第一年干,我心里也没底,所以留了个心眼,7垧地,我拿出4垧‘免耕’,顺便跟其他地块也做一下对比,看看这保护性耕作到底咋样。

  这一比,效果就出来了,和另外3公顷采用传统耕作模式的地相比,这4公顷“免耕地”人工省了一半,柴油少用了一半,还少灌了一次水,但庄稼长得更好,收成也略多。还有,这一层层的玉米根茬烂下去,地越来越肥,再过几年,地和地之间就更没法比了……

  2012年,在实施保护性耕作两年后,曲金福地块的公顷产量突破1.5万公斤,2013年,达到1.85万公斤,今年更是创了1.95万公斤的惊人纪录……

  只要有账算,农民就认账。有曲金福这样的“珠玉”在前,村里其他农民也都不甘落后,2009年,永平村保护性耕作地块仅30公顷左右,到2014年,已发展到近600公顷,占全村总耕地数的三分之二。

  耕作一个,成功一个;成功一个,致富一个;致富一个,带动一个……洮北区在推广保护性耕作过程中,采用的一直是这种“辐射、裂变”的方法。没有强制推行,没有任务摊派,保护性耕作的生命力,完全在于它给农民、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从2007年开始引进保护性耕作,到一步步试验、示范、推广……8年的时间,洮北区已经在平安镇、青山镇、白城牧场、平台镇、东胜乡、东风乡、到保镇、德顺乡、洮河镇、保民农场等乡镇(场)建立14个示范点,推广面积达30多万亩,使保护性耕作这一技术模式深入人心。

  保护性耕作发源于美国,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是继刀耕火种、铧式犁翻耕和传统机械化耕作之后的第四次耕作制度革命,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产物 。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可以概括为“五不”:不割秸秆(或茬子)、不翻地、不打垄、不铲地、不趟地。

  一组组数字充分证明,实行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赢”,这也是洮北区不遗余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原因所在。

  传统耕作一公顷玉米,一般用工48个左右,而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公顷玉米用工量仅为25个左右,节省了23个工,也就是说,节省了近一半的劳动力。

  传统耕作玉米一个生产周期,需要12道工序,灌4遍水。而实行保护性耕作后,仅需要播种—药剂灭草—深松施肥—收割4道工序,浇两遍水。

  今年,洮北农业部门分别在平安镇、青山镇、保民农场、洮河镇保护性耕作地块分别进行了测产,省农委又成立专家组进行了复测。测产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地块理论产量要比传统耕作每公顷平均增产2855公斤,现实测产每公顷平均增产3094公斤。

  据市农科院2013年测查,洮北区青山镇青山保护性耕作合作社的保护性耕作地块,含水量为12.3%,传统地块仅为8.82%,保护性耕作地块含水量,比传统地块高3.48个百分点。

  洮北区每公顷玉米产量和秸秆量的比为1:1.5。而保护性耕作用根茬和秸秆覆盖地表,使原本付之一炬的秸秆变成了优质肥料。从源头上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从根本上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实现土质条件的根本改善,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由中低产向高产稳产的跨越。

  “洮北区以往每到春天,大风就裹着沙尘刮个没完,遮天蔽日,大风不但把地刮干了,还常常把种子和幼苗刮出来,老百姓称之为‘风剥地’。位于洮北北部几十公里的北大岗,由于地势高,植被条件差,几乎每年春天都风沙肆虐沙尘蔽天。2009年春季的几场大风,使3000多亩玉米被刮出了种子,有的地块连苗根都刮出来了,不得不毁种绿豆等作物,有的地块甚至毁种两次。自从实行了保护性耕作,由于秸杆和根茬的覆盖和固持作用,再也没发生过“风剥地”的危害。”洮北农机局领导感慨地说。

  2013年,洮北区委、区政府领导与农机部门领导经过科学论证,决定将节水增粮技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相叠加,推广保护性耕作加滴灌的技术模式。这一叠加的技术模式,使洮北区粮食产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农民受益匪浅。

  曲金福说,保护性耕作模式本来就节水,再加上滴灌,灌溉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滴灌施肥利用率达80%以上。

  “而且也降低了灌地成本,用柴油机灌一公顷地需要18—24小时,耗油47升,柴油7.2升,成本要340元。“我现在种了10多垧地,光灌溉成本这一块,一次就省了4000多元,一年下来,得省万八千的。”曲金福将之形象地称为“点金术”。有这样的技术做保障,明年曲金福还想再多包几公顷地,大干一场。

  同村的吴玉财玉米公顷产量不是最高,但他是永平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免耕法’是2007年我在村里最先用的,曲金福比我晚着好几年呢。”吴玉财的神情有些自得。在他的带动下,陆陆续续有300多农户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同村的,也有外村的。

  吴玉财眼光长远,2009年,他在洮北区农经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洮北区永远保护性耕作农机合作社,社里农民统一耕种、统一收割,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现在大家都认‘免耕法’,出的大型指夹式免耕播种机精度也越来越高,俺们种地越来越省劲了。就是眼下没那么多机器,入社的人太多,种不过来。

  今年,吴玉财又购进了几台大型农机,他说:“咋的也不能让入社农民吃亏,慢慢的,不但要统一耕种、统一收割,还要统购统销,让社里农民挣得更多。

  洮北区农机部门领导在采访时说,有洮北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有老百姓的认可,他们有信心在五年之内,实现洮北区保护性耕作全覆盖。

  洮北区玉米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如果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年可多积蓄天然降水0.24亿立方米;年可节水0.96亿立方米;年可减少燃烧柴油1.44万吨;年可减少秸秆焚烧120万吨;年减少土壤流失12万吨。可增产粮食1.2亿公斤;减少支出1.2亿元;解放劳动力1.7万人;年可创收3.4亿元;农村人均增收3100元……

  届时,黑土地上那年复一年茁壮成长的玉米,不仅仅是农民的“金宝宝”,还是一道道可以再生的生态长城。

  那将是怎样一幅美妙的情景……

  看田畴万般锦绣,传新技笑望明天,不耕是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