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份问卷调查:没带手机209人会不安

12.07.2015  11:12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每天我们都在被推着向前走,我们越来越随波逐流。”学生杨宁说,他发现,新媒体的迅速,导致他们的耐心降低,“我们害怕网速变慢,这样会无所适从;更害怕等待,会令我们焦灼。

原标题:304份问卷调查:没带手机或手机没电209人会不安  

  7月8日,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专业的大三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一位学生站上讲台讲课,全院老师坐在台下听讲,这堂课的主题内容,则是“新媒体传播在大学生中的运用”。

 

  为了让这堂课的内容更有厚度,课题小组的同学们事先做了一次针对新媒体的使用问题,在大学生之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课堂上,当学生将调查数据公布之时,坐在台下的老师们有些小惊呆。

 

  7月11日,课题小组的几位同学带着这份题为《关于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调查》的完整版,向新文化记者讲述起数据形成背后的那些事儿。

 

  这份问卷包含12道与新媒体相关的题目。问卷的编写者朱娜说,她是用手机完成这份问卷的制作的,使用的是一个问卷调查制作App。随后,她将问卷链接发布在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其他成员相继转发。

 

  大约5天后,课题组决定结束填写,进行整体的数据分析。朱娜在盘点问卷时发现,上交的304份问卷全部都是通过手机作答并提交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手机是大学生群体最常用新媒体使用工具。

 

  反思

  新媒体令人丧失耐心

  与面对面沟通的能力

 

  课题组负责人李卿源说,看到这份问卷的最终结果时,课题组的小伙伴们并不意外,“因为身在其中的我们,心中早已经有了预期,这份问卷,只是为了印证一下,结果果然不出所料。”但是,这样一份意料之中的答案,也让他们心里“空落落的”,也为此对身在新媒体之中的自己进行了反思。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每天我们都在被推着向前走,我们越来越随波逐流。”学生杨宁说,他发现,新媒体的迅速,导致他们的耐心降低,“我们害怕网速变慢,这样会无所适从;更害怕等待,会令我们焦灼。

 

  学生常思伦也因此回想了一下,“我好像很久都没用笔写过字了。”提笔忘字,也是依赖新媒体带给她的影响。

 

  令学生刘炳彤感触最深的,是对面对面沟通的恐惧,“在微信里、QQ上,我们相当健谈,十分开朗,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都能相谈甚欢。但是,当和别人面对面聊天的时候,反而会不知道说什么。”她说,她也因此在沟通的时候,尽量规避见面,而选择通过网络联络。

 

  ■数据

  关于热点事件

  282名大学生选择“围观

 

  12道调查题目,有单选也有多选。“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你最先想要通过哪种渠道了解?”是一道多选题,其数据却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手机这一选项,304人中,收获292票,比例96.05%。而排在其次的,则是132票的电视、58票的亲朋好友、34票的报纸、19票的广播。

 

  “当发生突发事件或感兴趣的话题,你会如何运用新媒体?”这一多选题,体现的则是大学生们面对事件的态度:282人选择了“围观”,其中,201人“很少发言”,81人会“评论、转发”,有13人会在现实中参与事件。

 

  关于移动终端

  出门没带手机或手机没电 209人会不安

 

  “你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是否曾经出现过下列情况?”这是一道多选题,但答案的极致化极其明显,304人中,209人会因为“出门没带手机或者手机没电觉得不安”;209人“即使不使用,也会一直登录手机通讯应用”;201人会“上课时不由自主看手机或玩手机”。

 

  关于阅读

  阅读长篇文章时 214人一扫而过

 

  “在学习时,如果需要搜集资料,你会通过哪种方式?”这又是一道多选题,“网上查询”这一选项,以95.72%的压倒性票数排在首位,有291人选择;有127名同学选择问老师或者朋友,124名同学选择去图书馆。

 

  在网络中阅读长篇文章时,大学生们会怎么做?这道单选题的答案,令身为传统媒体人的记者有点小失望:304人中,有214人会“一扫而过”。

 

  ■建议

  可尝试在教学考核时

  设置新媒体方式之外的任务

 

  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关众教授说,他在上课时,也经常看见同学们在摆弄手机,但是他从未硬性禁止过,“这并不可取,反而会激起逆反心理,老师应该理解他们,也应该主动利用新媒体,和学生们在心理上达成一致,在这个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引导,可以尝试在教学考核时,做一些通过新媒体无法达成的任务。

 

  关于新媒体时代的深度阅读,关众认为,这需要辩证地看,“通过新媒体的表现,反而会促进某些方面的深度阅读,比如,想了解一个现象时,就会渴望了解背景和更深层次的东西。而新媒体本身也在完善发展,很多传统媒体也在尝试与其结合,将来可能会产生新的媒体形态。

 

  关众觉得,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可能大家会有依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自然会降低,也会有更新的事物与方式吸引公众的兴奋点,相信到时候同学们会自己警醒并且回归。 

 

  记者 赵实 编辑 何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