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寻梦——临江市天湖合作社理事长魏树波的故事

20.06.2016  14:23

      碧绿的池塘里,一群大鹅悠然自得地嬉戏着;青葱的山坡上,一群群散养鸡在林间啄食。拐过山头,一幅绝妙的画卷展现眼前——近百头体态修长、健壮黝黑的山猪或坐或卧,悠闲自在地享受着夏日的阳光……

      这个位于临江市苇沙河镇错草村大山深处的小山庄,就是天湖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

      1974年出生的魏树波,祖祖辈辈都是农民。1993年,由于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他将东北电力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压在了箱子底,要强的他背上行李卷便踏上了离乡打工之路。他在临江城里一边打工、一边研究城乡商业信息,探索发家致富的好路子,后来,他把家乡的绿色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销售到城里,同时又将城里物美价廉的日用小百货带到村里流动销售。2000年的一次大豆期货商机,让他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50万元。随后,他在城里做起了物流生意。

      2003年,当魏树波偶然回到错草村三社时,发现家乡还是10年前他离开时的模样。看着山上荒废的土地和良好的水利资源,他毅然放弃城里的安稳工作,决定返乡创业。

      当时,恰好赶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于是,他便挨家挨户做起了村民的思想工作,鼓励村民跟他一起干。仅2004年,魏树波就利用积攒下来的资金承包了村民292公顷林地。

      为了让产业有序发展,2005年,魏树波从吉林农大聘请了专家,为基地重新做了规划。在292公顷林地上种植红松果林1200亩、林下参500亩、五味子100亩。由于错草村地处偏僻,交通不畅,他一上山就是一两个月,和村民们一起吃住,硬是在荒山上养起了生态鸡、生态牛。

      2006年,魏树波事业上渐渐有了起色,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要想更大进步,就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工程项目”。2007年,通过公开选拔考试,他正式成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相关的农村实用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从而为家乡脱贫致富打下深厚的科技基础。

      面对眼前的大山,魏树波做出了更加宏伟的发展规划。2010年,魏树波的苗木繁育项目注册为临江市天湖苗木繁育基地,带动全村176户农民植树造林,种植苗木200多万株。2011年6月,他创办了临江市天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绿化繁育致富工程,集种植、养殖与林下经济于一体的立体式生态农业产业。其经营的生态鸡和生态猪,由于天然绿色、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已远销北京、上海、长春等地,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说起养殖长白山森林黑猪,魏树波笑着说是被“逼上梁山”的。长白山林区是野猪横行的地盘,尤其是一到秋天,一群野猪一夜之间就能毁掉100多亩庄稼,损失巨大。他也一直为这事发愁,却没有什么好办法。

      魏树波在吉林农大学习期间,就开始琢磨野猪祸害庄稼这件事。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决定用“以猪制猪”这一招。于是,他引进了一头松辽黑猪做种猪,与当地的母野猪进行自然交配,生出第一代杂交品种。没想到竟大获成功,母野猪产下的猪崽大部分都跟随种猪回来。通过驯化,在当地长久居住下来。由于喂猪的玉米都是就地取材,施用猪粪、鸡粪,再加上黑猪都是散养的,整天在山林里溜达,渴了就喝山泉水,自然生长,而且生长周期在14月至18个月,所以体质强健,肌肉弹力好,肉质紧密,香味醇正,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前来购买的用户也络绎不绝,每年产值七八百万元。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魏树波先后被团省委等八部门联合授予第四届“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称号;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创业先锋”,并被吸纳为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

      谈及未来的打算,魏树波说:“我的生态种植、养殖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在周边的山林里都可以进行。只要周边农户同意,就可以一起干,共同致富。到那时,我就可以建加工厂、冷库,能够带动更多的人致富,让我的“生态梦”去圆身边农民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