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日报》改变了我的命运

06.06.2016  21:09

  1978年3月的一天,《江城日报》刊登了一篇几百字的消息《生产镐头, 支援春耕》,就是这样一篇不起眼的“豆腐块”,改变了一个残疾青年的命运,这个残疾青年就是我。

  我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3岁时一场高烧让我的右上下肢失去了正常的功能,从此,我以蹒跚的步履出现在众人面前。为了不让母亲再流泪,我开始学习生存技能,后来爱上了写作。

  1978年3月,桦甸县农具厂要招一位能写能画的人当政工干事,一个熟人把我推荐给农具厂厂长。我拿着自己的文章及书画作品来到厂长面前,厂长看了我的作品很满意,但一看我步履蹒跚的样子,不禁面露犹豫之色。他给我出了一道考题,让我以农具厂生产情况为内容写一篇文章。我知道,这是在考验我的写作能力。于是,我深入车间进行采访,写出了消息《生产镐头,支援春耕》,寄给《江城日报》,不几天,《江城日报》就给发表了。看到报纸上刊登了我的稿子,印上了我的名字,我高兴地欢呼起来。厂长看了报纸,也露出了喜悦之情,并同意招我入厂。就这样,我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工作,我的工作热情更高了,不到一年时间,我在《江城日报》发表消息、通讯、言论等稿件30余篇,得到厂领导、同事的认同和赞扬。《江城日报》社负责通联的两位老师专门来桦甸对我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在《江城日报通讯》上以《身残志坚》为题报道了我的事迹。

  此后,我觉得只写新闻不过瘾,就开始学习写小说,白天忙工作没时间写,我就晚上写,天天写到后半夜。当时一家人都挤在一个屋里睡觉,我怕在屋里点灯影响家人休息,就上厨房趴在菜墩上看书、写作,饿了就吃个玉米面大饼子,渴了就喝碗凉水。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5月,我创作的第一篇小说《爱莲》发表在《江城日报》的“松花湖”副刊上,此后,我陆续在《江城日报》发表了好几篇小说。我的名字还常在《短篇小说》等刊物上出现。1984年年初,《江城日报》记者吕萌来桦甸采访我,之后在日报上发表了《他用左手写出百篇小说》一文。1984年5月,我被调入县文化馆担任创编部主任,1990年调至桦甸市残联担任宣传文体部部长。

  我工作在残联,对残疾人遇到的困难积极帮助解决,用手中的笔为他们奔走呼号。有一对残疾人夫妇,丈夫靠拄双拐走路,妻子患侏儒症,每天艰难地推着车到市场去卖菜。他们的儿子非常懂事,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去帮妈妈进菜,干完活就直接上学,早晨很少吃饭,可他的学习成绩特别突出,考上了吉林大学。然而数千元的学费成了最大的难题。我连续写出两篇报道《砸锅卖铁也要供儿子上大学》《桦甸上演贫家孝子大戏》,刊登在《江城日报》等省内外多家报纸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吉林大学免去了这个学生的全部学费6000余元。

  1986年那个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一生也不会忘记,因为我的爱情果实也是在那个季节成熟的。一篇散文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姻缘……

  回顾我走过的人生之路,是《江城日报》成就了我,是《江城日报》改变了我的命运。(作者/孙乃明 编辑/杨世阳)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