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吉有个赵有贵 玩收藏20多年开民间博物馆

02.02.2016  12:53

在赵有贵还算年轻时,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仅有的那点工资为什么要去买小人书、破旧收音机和已经发黄的年画。玩收藏20多年,时至今日赵有贵已经开设了一家民间博物馆——石展馆。他多年的积蓄已经变成了10多吨玉石原石、3000多册小人书、数十个老旧钟表、10多个老式收音机。

“这些宝贝记载的是历史,这是金钱没法衡量的。”1月31日,面对记者时,赵有贵说。

带着他人的偏见入行

64岁的赵有贵头发已经花白,双手满是粗糙的老茧——这是多年的木匠活儿所致。他需要自己做存放藏品的箱子、木架以及陶瓷器的底座。这很难和他之前的工作搭上边:他是中国水利电力工程一局的退休干部。

赵有贵说,他个人的历史在他的藏品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人才能活几年”。赵有贵是永吉县城里的“文化名人”,其藏品常引圈内人士以及附近居民前来观看。不过在他入行之前,他面对的是他人的嘲讽——赵有贵不会攒钱,钱都用来去破烂市场淘破烂、去古玩商店挥霍了。同事认为他“不务正业”,这要退休了,居然花钱逛各地的破烂市场。但赵有贵还是完全沉浸在收藏的乐趣中。“旧不代表不值钱,那是历史,总会和金子一样发光的。”赵有贵认为。

 老物件纪念远去的岁月

20多年的历练,退休后的赵有贵已经开启了职业第二春。他目前是吉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永吉县收藏家协会理事、永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这和他对保存老物件、“对保护历史”的积极作用有关。

让赵有贵引以为傲的藏品有很多。连续130多册的小人书——每本的收藏成本为2角钱;来自英国皇家的瓷盘,淘来时价格30元;还有一块来自黑龙江的鸡血石。赵有贵认为,这些老物件从一些角度“记录”了历史。

“我这个盘子是袁世凯时期的,因为外敌入侵,当时的中国只有13个省。”赵有贵说,如果和历史事件对照起来,这些物品弥足珍贵,“这是证明,也是岁月。”

收藏中的门道

资金受限,没有大规模资金来源,赵有贵便主要“研究”东三省的奇石、玉石、石器、陶器、瓷器、书画和钱币等。“太远的地方,岁数也大了,跑不过来。”赵有贵说。

入行之后,上当受骗是理所应当的入门学费。这一行全靠眼力和知识定乾坤,按照业内约定俗成的看法,“有缘人”一般五六年会磨炼出识假货的眼力,而知识水平的加持更靠后天修为——地理、历史知识必不可少,熟知美术和手工制作陶瓷的技法会让“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

他感谢自己入行的时间够早。“五六年前,市场上卖东西的都比买东西的人多,现在买上世纪80年代的东西都买不到喽。”赵有贵庆幸。2010年之后,收藏热风行一时。

18年前,他从地摊上花费3块钱淘得一个清代瓷器;10多年前他花费20元淘得民国钞票若干张;五六年前,他花费50元钱淘得上世纪50年代邮票若干张。现如今,再从破烂市场淘宝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赵有贵认为,大多数人此后再想入行,门槛已经很高。

 他的藏品只藏不卖

事实证明,有些物品一旦不在社会上大规模使用,它们便会消失。如果这些物品淘汰得够快,那么他们就会变得更有收藏价值。后来,曾经对他存有偏见的人发现,那些或快或慢在社会上消失的物件,早已被赵有贵“搬”到了家中。

不过,有些传说会在“江湖”中流传。那些花费数千元收购,最后变卖数十万元的故事,总是容易口口相传。收藏界的“江湖”自然有规矩,其中有一项是:买卖全凭眼力,宝贝买到手后就没有“退货”和“反悔”一说,“眼力不行就得承认技不如人”。赵有贵曾亲眼见证一个花费3000元淘进、出手15万元的故事。“这说明啥,人们还是离不开历史,历史放在价格里面就是值钱货。”赵有贵说。

目前,赵有贵开的石展馆已经试营业,他的宝贝和他毕生的志趣全装在此。他说,他的藏品只藏不卖,供业内人士把玩以及广大群众欣赏。“人嘛,得知道自己是咋来的。”这是赵有贵朴素的收藏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