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吉县:新思维打开传统农业转型新空间

22.12.2014  09:12

  背景  

  A  永吉县地处北纬43度、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世界三大黄金水稻种植带之一,这里历经千年积淀形成的深色草甸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源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水系的上乘水质,为水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我市是著名的中国粳稻贡米之乡,永吉县是粳稻贡米的核心产区。沿县域内的国道302线两侧,建成了国家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绿色水稻种植示范区。大片稻田组成的绿色海洋辐射一拉溪、岔路河、万昌、金家4个乡镇,种植面积1.5万公顷。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85.5%。

  B  永吉县从战略高度对标准化示范区给予重视,成立了县主要领导负责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关部门联合、行业组织联动、科研检测机构联手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2011年开展了绿色水稻高产创建项目,2013年8月,继吉林市被中国粮食协会命名为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后,永吉县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委的验收。今年5月,经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技术审查,永吉县万昌大米正式获准使用国际通用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

  C  永吉县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经过3年时间建设,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达到85.5%,示范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8%,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农业投入品用量下降24%。示范区年人均节本增收达850元以上。标准化工作在资源优化和合理配置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升级提档 播种绿色新希望

  在岔路河镇下坎村,村民几乎家家种水稻,各家有各家的种法,产出的稻米质量良莠不齐。如今这里全种上了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的绿色水稻,这里出产的稻米还拥有了自己的商标,摆进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各大超市。

  永吉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农经验丰富,让他们去上课学习优质水稻怎么种,起初大部分村民怎么都想不通。强烈抵触的另一个原因,是回归人工除草、灭虫之类的原始耕作,“这不是放着轻松的日子不过,自找麻烦吗?

  在许多农民看来,种地不需要别人教,加上近年国家政策好,农民对于现状也相当知足,无需革新。如何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成为开展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必须首先排除的无形障碍。

  “政府的于镇长经常来,我们村的李书记都来跟我们做工作,还有专家来讲课、发宣传单,通过一段时间,老百姓的思想开始转变了,但是没看到效益,大伙还是不愿意先尝试。”一拉溪镇新兴村村民马忠川说。         

  为了从思想深处转变农民的观念,把种植绿色优质水稻的观念植入群众心中,工作人员想尽千方百计,走访了千家万户。

  县主要领导对该项工作亲自部署,下发了《永吉县关于开展绿色水稻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相关乡镇(区)通过召开动员会、利用宣传车、张贴政府通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建设示范区的好处。

  “此外,我们利用广播电视,通过走村入户的方式宣传,面对面和农民算清效益账,让农民了解现行的种植方式的劣势与发展绿色水稻的优势,帮农民看清前景,让绿色发展观念进入民心。”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让稻农直观感受到标准化种植绿色水稻的利益,永吉县质监局联合农业部门提出了在示范区优先培养示范户的方案。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标准化知识与技术,大力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在春耕生产时节,县质监局组织由农业科技人员、标准化人员联合组成的技术服务队到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现场指导农民育种、施肥。在田间管理方面,农业技术专家来到田间指导农民采用生物方法除草、杀虫,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

  万昌镇的佟占波是模范示范户之一,“我们不光按绿色水稻标准生产,近年还搞了鸭田稻,在稻地里养鸭,鸭子吃草不吃苗,鸭粪做肥料;用人工捉虫,田间一点农药都不用,用药鸭子受不了。虽然投入的人力成本多、产量少,但是价格高,普通大米每斤三四元钱,我们的鸭田稻大米每斤20元以上,所以付出的辛苦值得。”在示范户的带动下,邻近的稻农纷纷按绿色标准提高水稻质量。

  量质齐升 打造金色产业链

  晚秋时节,记者在示范区万昌镇的齐新通达公司看到,在结账窗口前,花家村七社村民王宪君的面前堆着半尺多高的钞票。正在数钱的王宪君高兴地告诉记者:“家里今年种了4垧稻花香,打了8万斤稻。这刚卖完4万斤,明天再卖4万斤。这家公司因为位于花家村,所以收当地村民的水稻每斤比市场价多加3分钱。增产加上价格好,总体算下来,比去年多收入近万元。”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连年获得丰收,今年增产幅度再创新高,稻米产量增加近一成。稻农踊跃卖粮,喜上眉梢。

  生产车间里,大型机组隆隆作响,正在加工新米。车间外面,如珠的新米源源不断地从出米口流入等待上路的集装箱。该公司的总经理郭胜利告诉记者:“今年又扩建了生产车间,明年会以更强大的生产能力,满足各地不断提高的供货需求。”据了解,示范区内的其他米业,也都在加紧生产之中。

  “绿色水稻近年产销两旺,农户、企业实现双赢,这种格局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示范区的绿色水稻种植走上标准化道路,消费群体逐年扩大,产品供不应求。”永吉县农村经济管理总站负责人说。

  据了解,为了保证质量,实施全程标准化生产,县质监局和相关部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首先,把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在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壮大的同时,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目前年实际加工量在万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超过40户。年利润过百万的业户比例高于上年。其次,通过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产业化程度,推动了永吉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

  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今年4月,领导小组组织召开由质监、农业部门和近20个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参加的全县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表彰会,12个农业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受到表彰。

  农技人员和专家队伍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农业科研机构加大力度研究制定绿色水稻生产执行的技术标准。质监部门、农业部门依据法规和相关标准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从源头入手,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今年万昌镇玉华村近200户农民的全部土地由绿星公司统一经营,用于绿色水稻种植和大米产品的开发。生产全程实行五个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用水、统一栽培技术。实现了示范区建设与龙头企业的协调发展。另外,伴随着中新(吉林)食品区建设的推进,泰国正大集团、上海光明食品、四川米老头食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陆续入驻和投产,将有效拉长大米产业链条,为永吉县稻米产业的发展带来利好。

  深入挖掘 树品牌赢未来

  以吉林粳稻贡米精髓著称的永吉县万昌大米,近年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好米”变“名米”的大品牌战略。

  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使万昌大米的品质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龙头企业积极进行质量认证,争创名牌产品。宇丰米业出产的“金蛙”牌大米,获评吉林省名牌。“万昌大米”获得农业部原产地域标志,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万昌大米获准使用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

  在不断强化品牌影响力的过程中,万昌大米的市场拓展局面喜人。系列产品走出东北,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10余所大学,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等单位,均是万昌大米的签约客户,常年采购万昌大米。

  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宇丰米业公司共建了网上营销项目。大米产品正在阿里巴巴、淘宝网上营销。公司日前正在同京东、万达在线等电商磋商合作事宜。大富人家米业采用有机大米“私人订制”营销模式,今年已有100公顷土地用作“私人订制”。“私人订制”模式已得到了很多成功人士的认可,如著名相声大师姜昆、修正药业集团董事长修涞贵、欧亚集团董事长曹和平等,目前公司已拥有520位会员,在北京、广州、深圳、厦门、东莞多地建立了分销点。

  在这些龙头企业的推动下,万昌大米生产、营销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如今万昌大米已经成为当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实现农民增收的高效载体。

  永吉县质监局局长黄金辉告诉记者,为促进产业发展,稳步提升“万昌大米”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确立“万昌大米”在全国的名牌地位,永吉县按照“万昌大米”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以“做强示范区、做响品牌、做大市场”为着力点,启动了加快绿色大米产业发展的快进键。目前,由政府推动、典型示范户带动、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拉动的农业标准化运行机制正在形成,企业和种植户的标准化意识进一步增强,水稻标准化种植的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同时,示范区的成功建设对全县其他产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农民的质量意识,辐射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事实的确如此,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来,水稻产业发生了惊人变化,示范区内龙腾虎跃,涌现出四大龙头企业:宇丰米业,实现了有机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大富人家米业,从水稻种植到新米上市实现全程可视;万昌米业,建立起200公顷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今年承担了省质监局核准的有机认证示范项目,出产的“白头山”牌稻米,经国家检测质量达到特级、一级标准;绿星米业,荣获了吉林省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工程示范加工企业称号。

  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不仅给示范区产业链的参与者带来了效益,而且给整个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思维,成为推动全县农业标准化、加快产业升级的有力引擎,正引领着广大农民满怀激情地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财富、播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