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立足“三位一体”实现“四化融合” ——吉林省创新打造气象灾害风险防控体系

02.03.2015  17:04

  日期 : 20150302

  期号 : 3612

  版号 : 01

  版名 : 要闻

  副题 : ——吉林省创新打造气象灾害风险防控体系

  作者 : 陈丹

  标题 : 立足“三位一体”实现“四化融合

  这个冬天,遇到暴雪和寒潮天气,吉林省气象部门都会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及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发送天气报告,带动全省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201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吉林省多地遭遇暴雪,依据气象预警信息,环卫部门出动各式清雪车600余辆、环卫工人1.4万人,交通部门投入5000名警力应对早晚高峰,供暖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有效提升供热保障能力。

  而实现这一切,有赖于吉林省气象局(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与省安监局(安全生产委员会办 公 室)共 同 打 造“三 位 一 体”(属 地 监 管、行 业 监 管、综 合 监管) 和“四 化 融 合 ”(网 格 化 管理、标准化建设、信息化控制、社会化监督)的气象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建立了该体系,也就拥有了气象灾害风险预防的责任体系和监管体系,实现了变被动减灾为主动防灾、变降低灾害损失为降低灾害风险、变单纯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为灾害风险防控。

  “三位一体”创新机制

  在气象灾害风险防控体系中,属地管理是关键。气象预警信息可以覆盖所有基层责任人、网格化管理员,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校讯通”快速传播。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基层责任人、网格化管理员接收和应用好气象信息,已成为其主动承担的责任。

  防控气象灾害风险,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参与,亦需要将其放入安全管理的大框架中。为此,从政府层面,吉林省将气象灾害风险防控与安全生产工作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除了在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全面部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之外,省安委会配合出台《吉林省极端气象灾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应对措施》,对8类气象灾害预防措施进行分类指导,建立分析评估、预警预告、值班带班、停产撤人、通告报告等制度。气象灾害风险防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吉林省安全生产日常监管范畴。

  从部门层面,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建立起28个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制度。吉林省气象与教育、民政、综治、农委等部门联合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与国土、水利、环保、卫生、林业、交通、公安等部门建立资料共享、会商研判和预警发布机制。

  “四化融合”规范管理

  灾害风险防控措施得到落实,与建立网格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信息化控制和社会化监督的工作方式密不可分。

  网格化管理指的是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安全生产监管实现网格化。吉林省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分区发布,并对2万多名信息员、5000多名志愿者、2万多名网格员进行点对点信息推送,对气象灾害高风险单位进行备案登记,实施“户籍化管理”。

  标准化建设是指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接收、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风险普查、防御措施、风险评估、应急预案、防御责任、防御工程、备灾准备、灾前检查、临灾应对、巡查维护、紧急处置、抢修恢复、人员疏散、停产停课、灾后核查、灾后恢复重建等均有标准。截至目前,吉林省气象部门与民政部门合作,已开展了乡镇和社区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从气象监测到影响评估,从预防应对再到信息反馈,整个过程都要实现信息化,这样会方便建立预警先导的防御机制,将气象变化感知与具体主体响应、防控形成有效的物联网。

  想要畅通灾害风险防控的社会参与渠道,就必须加强社会化监督。通过网站、QQ群、微信、微博、热线电话、电视节目等方式,吉林省气象部门为社会化监督提供了平台支持。

  吉林省政府应急办负责人表示,此举真正实现了气象灾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防控工作的关口前移。

  深化合作 齐抓共管

  从2013年6月开始,吉林省气象局与省安监局共同打造气象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双方强化生产安全事故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加强气象灾害相关安全生产隐患事故监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气象灾害相关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预警,联合开展气象灾害高风险单位安全管理;共同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防控专项检查,针对问题进行督促整改。

  两部门共同研发了吉林省防雷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记者实地探访了该平台,发现平台不但对防雷安全单位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常规检查、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灾害调查等可以分区域、分类别、分状态、定点定位显示,还可实现安全生产防雷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快速报送和信息直接反馈安全管理部门和被监管对象。

  以此平台为基础,吉林省还在逐步建立其他主要气象灾害的信息化平台。

(2015年3月2日 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