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与冰封雪岭为伴 书写“吉林好人”承诺

18.02.2016  13:17

  日期 : 20151204

  期号 : 3802

  版号 : 03

  版名 : 人物

  副题 : ——

  副题 : 记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刘继德

  作者 : ○本报通讯员 成坤

  标题 : 与冰封雪岭为伴 书写“吉林好人”承诺 

  前不久,吉林省第三季度“吉林好人”名单公示,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副站长刘继德荣获了“敬业奉献吉林好人”称号。

  从1980年刚刚年满20岁时到天池气象站,刘继德已经在那里工作了35年。当年的年轻小伙儿而今已是一位脸上泛有高原红的老头儿。他记录了长白山天池气象站所经历的风风雨雨;35年的岁月,打破了普通气象工作者坚守一类高山艰苦台站的纪录。

  长白山天池气象站是国家一类艰苦台站,海拔2623米。1989年以前,该站为全年值守台站,采取全省气象职工轮流值守制度;现在隶属于长白山气象局管理,为季节(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值守。通过对30年气候资料的整理,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多个数据成为中国之最:大风天数最多(一年有280多天刮着7级以上的大风),积雪天数最多(140多天在降雪,积雪时间长达250多天),年平均温度低(只有-7.4℃,最低气温达-44℃)。

  这里冬季雪大时,积雪能把房屋埋起来;职工外出观测、换日照纸需要挖雪洞,去观测场要打雪道。冻猪肉、冻白菜和那因为气压低总也煮不熟的大米就是刘继德和全站职工的日常饭菜。没有饮用水也没有照明用电,冬天吃雪水,夏天饮雨水,只能点蜡烛照明。

  人出门工作要拴着绳子,不然找不到回来的路。天池站的维尔达测风仪有时被巨大的雾凇或雨凇完全冻结。这时,风向标不能转动测不了风向;风压板不能活动,测不到风速。刘继德就要爬上风向杆,用铁棒将雾凇或雪凇敲掉,测风仪才能重新观测。长白山主峰上气压很低,接近700百帕,柴炉子非常难烧,煤烟也不易消散,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刘继德坚守了三十多年,上下长白山交通都不便,长白山就是他的家。因为工作需要,在结婚后第二天,刘继德就返回山上工作。逢年过节,家人在山下,他在山上,思念只能靠开拖拉机上山的邮递员传递。那一封封从山下送上来的信,就是他最好的寄托了。长年住在山上,刘继德深感欠下父母、妻子、儿女许多感情债,也留下了许多情感上的遗憾。

  因为恶劣的气候环境,常年在天池气象站工作的刘继德脸上晒出了高原红。雨雪、强风、常年低温侵扰着他不再年轻的身体,心脏病、高血压、风湿病、雪盲症等长年折磨着他。但是,他从不叫苦叫累,有困难、有危险,他都是第一个去面对。

  最让刘继德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1983年8月,他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并留下了难得的合影。

  长白山管委会对刘继德的推荐评语是这样说的:“与冰封雪岭为伴,与寒风缺氧做伴,长期在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边默默奉献。及时、准确地为国家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气象数据;痛苦与劳累,困难和危险,他都是独自去面对、去承担,用天地长白的气象数据,书写着自己不变的诺言。”(2015年12月4日 三版人物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