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看就业
2012年以来,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我市加大资金投入,开拓工作思路,狠抓政策落实,全市庞大的就业群体实现了有效安置。
——我市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2012年以来,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我市加大资金投入,开拓工作思路,狠抓政策落实,全市庞大的就业群体实现了有效安置。
5年来,我市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者都达到9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特别是,我市在创业大市场、就业“微”服务、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就业援助、创业促就业、职业指导、企业用工监测等多项就业服务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从整体上看,5年来我市就业服务工作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全市创业促就业工作已经取得成效,创业氛围已经形成。通过创业项目引导、创业培训指导、创业园区孵化、创业服务促动、创业贷款扶持、创业大赛推动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自主创业已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2012年到2015年,全市免费开展创业培训5万人,为1.58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1亿元,直接带动13.1万人实现就业。
二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以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互联网+公共就业”的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已经建立。供求分析指导就业、市场搭台促进就业、指导服务帮扶就业,以及网站、微信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岗位信息的收集、传递、对接渠道更加顺畅,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到2015年,全市开发城镇就业岗位48.2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8.5万人。
三是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扎实推进,就业援助成效显著。我市目前已经建立了就业困难人员援助长效工作机制,“一对一”就业援助实现常态化,分类指导、分类援助、托底安置,使我市的就业援助工作从一般性慰问式的帮扶转变为政策性保障长效机制,就业困难人员援助率达到了100%。尤其在统筹城乡就业、消除城乡差别上,我市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十百千万”工程,创建劳务输出品牌,组建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打造“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和“农村就业创业信息超市”,创建高质量就业示范村,开展技能培训定向输出等,每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保持在65万人。
四是积极就业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就业局势基本稳定。5年来,我市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创业、鼓励就业的政策措施,扩大政策享受范围,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使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各类培训补贴、下岗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等政策应享尽享、应发尽发。每年支出就业专项资金2亿元,保证了广大下岗失业人员的根本利益。
从最新进展上看,到2015年,我市在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上还呈现出了一些新局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新层次。
在创业促就业的新格局构建上,我市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率先组织开展各类比赛、活动,打造社会氛围。同时,我市着重开展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创业指导室,引进国内先进的素质测评系统,开通创业指导中心官方微信、微博,开展全方位指导服务。注重发挥省创业发展资金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打造了一批创业孵化平台。普及电商创业知识,倡导互联网创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实施精准创业服务,将创业扶持的重点放在了大学生和农民工群体。
在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新机制上,我市在加强市场供求分析的同时,启动了企业用工监测,建立指导师队伍,向“供”、“求”、“培”三方开展就业指导——选取了200户企业作为监测对象,时时监控就业、失业动态,掌握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变化和趋势;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及时预报招用工“风向”;开展职业指导,制定了职业指导“一带一”四级联动工作制度,成立了职业指导室,组建了职业指导师队伍。
在探索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上,我市针对就业援助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粗放、针对性不强、落实不到位问题,实施就业援助“123”工作制度(一个就业援助指挥中心,制定了“一对一”就业援助制度、量化考核制度,组建了援助协理员、援助员、援助督办员等3支队伍),动态调整“保障性岗位”,力争使援助工作实现精细化、长效化。
在开拓公共就业服务新路径上,我市立足新常态下农村就业需求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梦想。在打造吉林焊工、吉林数控工、永吉插秧工、舒兰赴俄商人、蛟河研修生等特色劳务输出品牌的同时,还建设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问题;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方式,下移培训重心和培训资源,让广大农民工在家门口学习技能;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平台建设,使市民化真正意义的城乡等值。
在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新层次上,我市抓住承担省标准化试点机遇,完成了《职业指导工作规范》等16个地方标准,高标准建立起了吉林市就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同时,我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就业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着力构建覆盖城乡、信息共享的就业信息网络。目前,该信息系统中单位基本信息20.7万条,个人基本信息411万条,业务经办数据159万条,网站注册用户1.2万个,公众微信平台总关注用户12.4万人,总访问量达400万人次,已成为吉林市点击量最高的官方网络平台之一。 (记者/王准 编辑/李波)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