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为延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2.07.2015  00:13

7月的延吉,天蓝水碧,姹紫嫣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延吉城在流光溢彩中若隐若现。青年广场上,每晚的“快乐延吉大舞台”演出正酣。身着朝鲜族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大爷大妈,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任意舒展,好一派团结、幸福、和谐的生动画卷。

在这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各民族群众齐心协力、共建共享,成就了延吉市今天的团结和谐、美丽富裕。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延吉市紧紧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制度驱动,重点推动,载体带动,不断创新民族团结工作,使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为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延吉市成立了专门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社区设有联络员,形成了“市—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民族工作网络格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对创建工作进行了远景规划。市委、市政府每3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目前已召开了17次,宣传推广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成为引领全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排头兵。

为推动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延吉市积极在挖掘潜能上创新思路,让民族团结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进企业、进军警营”,以内涵式发展之路全力推动民族团结工作。

民族团结进机关,共树形象展风采。在机关事业单位,机关干部学民族语言、学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穿民族服装热情高涨,几乎每名机关干部都会跳朝鲜族民族舞蹈,对当地的民族风俗、风情更是了如指掌。通过加强交流,增进了了解,密切了感情。

民族团结进学校,互帮互学树新风。在学校,延吉市从2002年开始在朝鲜族学校全面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在汉族学校开设了朝鲜语课堂,朝汉互学,加强“双语”交流。延吉市河南小学有近3000名学生,其中朝鲜族学生就有七八百名。学校聘用优秀朝鲜语教师为汉族学生学习朝鲜语提供平台,通过学唱朝鲜语歌曲、舞蹈、礼仪、结对帮学等活动,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延吉市北山小学每个年级都有学校自编的民族课程,包括了朝鲜族生活、民俗、礼仪等等。

民族团结进社区,相亲相爱一家人。在街道社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各民族居民和谐共处,亲如一家。新兴街道民和社区每年都举办民族团结亲情茶话会,同楼宇的朝汉各族群众相约一家,话亲情,结友谊。北山街道的“邻居节”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每到这一天,社区各民族居民齐聚一堂,包饺子,品美酒,齐歌共舞,已累计开展活动214场次,参加人数超2万人次。

民族团结进村屯,和谐共进促发展。在农村,以“民族关系和谐、村容村貌整洁、服务设施完善、群众生活宽裕”为目标,以“增产增收”为载体的民族团结进村屯活动,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开展民族工作有机结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小营镇小河龙村利用地域优势打造民俗村特色品牌,在民族餐饮上大做文章,举办“农家乐民俗饮食擂台赛”、“延吉中国朝鲜族农家乐民俗饮食展”等活动,展示具有朝鲜族农家民俗饮食特点和风格的各类食品,并结合跳板、秋千、摔跤等民俗体育活动及民俗文艺表演,推动小河龙村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团结进企业,凝心聚力谋发展。在企业,以“讲团结、谋发展、促进步、创和谐”为目标,积极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进步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回报社会、回报民族”工作,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举办“民族情”创业促就业洽谈会,组织民品民贸企业为各族群众和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平台,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互惠互利。

民族团结进军(警)营,谱写共建新篇章。在驻延部队,把兴边、富民、固防作为民族团结共建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以共建文明城市、共建新农村、共建基层组织、共建文化阵地“四个共建”为抓手,努力形成军警民共建强大合力。北山街道丹英社区针对朝鲜族家庭出国劳务后,“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增多的现象,与辖区边防支队开展了“兵儿子”、“兵爸爸”活动,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亲人的关爱。

民族团结硕果累累,延吉市先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曾连续五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民族团结之花遍开,为延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推动延吉市在小康路上大步向前。2014年,延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37元,名列我省前茅。

王春荣 记者 黄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