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 看看咱省都为残疾人做了哪些实事

03.12.2015  12:45

  

追求幸福奔小康,不仅是健全人全力以赴的目标,也是残疾人心底里的渴望。

  为帮助残疾人追求幸福生活,我省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民生实事的安排意见》中将残疾人有关工作纳入了省政府确定的47项民生实事任务,要求省残联、省财政厅、人社厅、住建厅、卫生计生委联合行动,共同为残疾人的民生事业保驾护航。通过省残联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一年之内,我省残疾人在创业就业、康复、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方面就得到了极大改善,让残疾人在通往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鼓励掌握技能 实现自身价值

  一直以来,我省都积极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并为残疾人创业提供了很多政策和资金的保障,近年来,我省还着重加强了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力度,让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使技能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资本”。2015年,全省残联系统积极组织实施“城镇残疾人就业工程”、“千家万户巧手工程”、农村残疾人“带传培训工程”及“盲人按摩妙手兴业活动”等重点工程项目,在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为有需求残疾人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服务的同时,加大了对残疾人的资金扶持力度,解决了残疾人创业路上缺资金、少技术的瓶颈问题。截至10月末,全省培训残疾人已达30741人(次),新增城镇残疾人就业7265名,共投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233.7万元,用于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增加了对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投入,发放扶残助学金1028万元,鼓励和支持残疾人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

   加大康复投入 提高生活质量

  只有更好地康复,才能让残疾人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今年,全省各地以加快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为目标,累计投入资金3380万元,通过实施国家“彩票公益金康复救助项目”、“吉林省重性贫困精神病患者康复医疗救助项目”、吉林省“互助关爱助残工程”等国家和省级康复救助项目,对广大残疾人最迫切的假肢装配、精神病服药住院、辅助器具发放、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需求给予满足,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社区康复服务,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广泛开展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家庭培训、咨询转介等康复服务,截至10月末,全省已为40多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康复训练和服务。

  省残联组织实施以省级专项彩票公益金“助行圆梦”行动为主的残疾人辅助器具免费配发项目,投入省级彩金2200万元,为残疾人免费配发了分指板、四脚拐、助行器、手杖、腋杖、轮椅、肢体康复器、滑轮吊环训练器、座便椅、盲杖等10类、共10万件的居家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还为各市州、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各配发一台流动康复服务车,将残疾人急需的器材辅具以及各类服务及时的送达残疾人家中。省残联还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2300万元,开展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吉林省残疾儿童救助项目,为0至6岁的聋儿、脑瘫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和装配辅助器具,为聋儿配发助听器、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提供免费一年康复训练资金。为配合好机构康复的开展,省残联还依托省、市、县各级家长学校培训残疾儿童家长开展家庭康复。截至10月末,全省已为2298名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培训3008名残疾儿童家长,有效地改善了残疾儿童的身体状况,提高了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家庭无障碍改造 生活出行更方便

  为加快推进全省残疾人小康进程,帮助贫困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使残疾人更有尊严地生活。2015年,省政府将“为5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给4000户贫困肢残人和盲人家庭安装热水器和浴霸等洗浴设备”列入民生实事。为保证项目的实施,各级残联加强了对基层业务指导,深入残疾人家庭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实行月调度方式督促两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实施范围重点在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照顾了“老残一体、孤残一体、一户多残”的家庭。“沐浴阳光”项目热水器也陆续送到残疾人家庭,年底前将全部完成安装。

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卓有成效的康复措施,方便生活的无障碍改造,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幸福、更自信、更有尊严,也让残疾人的小康路上洒满了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