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1珠海首秀或上航母服役 人类探测器登陆彗星传照片

14.11.2014  09:18

歼31珠海首秀或上航母服役 人类探测器登陆彗星传回照片

歼31珠海首秀或上航母服役 人类探测器登陆彗星传回照片

歼31珠海首秀或上航母服役 人类探测器登陆彗星传回照片

歼31珠海首秀或上航母服役 人类探测器登陆彗星传回照片

歼31珠海首秀或上航母服役 人类探测器登陆彗星传回照片

歼31珠海首秀或上航母服役 人类探测器登陆彗星传回照片

11月11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在珠海开幕,参展飞机超130架,规模创历届珠海航展新高。其中,中国第四代隐形战机歼31首次飞行表演收获盛赞,有分析称,歼31将能在国际军机市场上与美国F-35媲美,并可能发展成中国新一代航母舰载战机。

歼31助中国开拓军机外贸将与F-35竞争

航展开幕当天,中国第四代隐形战机歼31“鹘鹰”首次公开亮相和飞行表演,展示了短距起降、空中小速度机动盘旋等课目,成为备受赞美的航展“明星”。

11月10日珠海航展预展时,歼31战机模型的标牌上首次标明“FC-31型四代多用途中型战机”。一般来说,中国战机英文型号中的“J”代表战斗机,“FC”代表出口型战斗机。

当天中航工业集团副总经理李玉海表示,歼31是中航工业开拓国际军贸市场的一款主打产品,承载着中国航空人打破国外四代机一统天下局面的梦想,其具有四代机的所有性能,同时具有中国制造的优点——价格公道,可靠性好,服务保障好。

对于歼31的先进性及其出口前景,各国专家和媒体大多给予积极评价。

率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代表团参加珠海航展的谢尔盖·科尔涅夫指出,歼31在地区市场上能够与美国第四代战机F-35竞争。

中国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与F-35相比,歼31的性价比更具优势。由于造价成本比较低,出口对象可能是购买F-35受限的发展中国家。

早在珠海航展开幕前获悉歼31将亮相,美国军方人士就分析称,歼31最终可能在战斗中比美国隐形战机更胜一筹。一名熟悉F-35项目的美国资深战斗机飞行员称,中国隐形战机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最终将与美国同代战机不相上下。他认为,歼31现在很可能强于美国F-15、F-16、F/A-18E/F等非隐形主力战斗机。另一名熟悉外国战机且作战经验丰富的前美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则指出,虽然航展“并不能完全如实体现其真实作战能力”,但“中国的喷气式飞机和武器都无可挑剔”。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王长勤也看好歼31的出口前景,认为其任务适应性很强,发展中国家有任务需求、装备需要,而自身研制困难,选择与中国合作是明智的。

歼31发展引关注或成中国新型舰载战机

歼-31于2012年10月31日首飞,目前还处于试飞阶段,由于其研制方沈飞公司推出了中国航母首款舰载战斗机歼15,加之歼31某些设计特征,专家普遍认为其可能发展成新一代航母舰载战斗机。

歼31总设计师孙聪强调,歼31尽可能地保留三代机的功能,如打击、空战能力,同时“突出把跨代机的功能搞上去”。

一位美军现役空军试飞员表示,关于中国如何运用歼31以及它会携带何种武器尚不得而知,但美国更关心中国机载雷达系统和其它传感器性能如何。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王长勤解读歼31性能称,歼31整体上属于四代机,它与歼20的关系犹如F-35与F-22,属于航空大国针对军队任务“量身定制”,兼顾经济性和作战性。

他分析称,歼31后续发展将“以通用平台为基础,不同任务需求为导向”——先作为基础平台完成试验试飞,实现设计定型,然后根据军队需求,改为空军型、海军型。

中国航空专家徐勇凌评价称,歼31配备双发动机,在系统配置和推力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除短距起降能力外,完全可以跟美国F-35抗衡。尽管歼31目前装备俄制RD93发动机,推力较小,但未来将装上推重比更出色的国产发动机。

国防大学副教授李伟指出,歼-31的前轮是双轮设计,这是航母舰载机的普遍设计,由此可以推断歼-31可能发展成为新型航母舰载战斗机,至少目前具有发展成舰载战斗机的良好基础。

王长勤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表示,歼-15的非隐身性使它将成为海军舰载机的“奠基者”而非“终结者”,从包括歼31在内的机型中选改,是发展新一代舰载机的路径之一。

欧洲航天局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运转中心12日确认,欧航局彗星着陆器“菲莱”已成功登陆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现距离地球约5亿公里,信号从彗星传至地球控制中心需要大约28分钟,“菲莱”的实际着陆时间应为欧洲中部时间约16时35分。

“菲莱”成功着陆令欧航局专家兴奋不已。“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欧航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说。

“菲莱”于欧洲中部时间12日9时35分与母船“罗塞塔”成功分离,并以接近步行的速度向22.5公里外的目标彗星进发。出发大约两小时后,“菲莱”与“罗塞塔”建立联系,并通过后者将着陆器健康状况和首批科学数据发回地球,包括“菲莱”在分离不久后为“罗塞塔”拍摄的照片。在大约7小时的降落过程中,“菲莱”测量了彗星周围环境并在着陆前拍摄照片。

在“菲莱”脱离“罗塞塔”前的检测中,科学家发现“菲莱”上的冷气推进器无法启动。因此,“菲莱”着陆时只能靠三条腿上的冰螺栓和随身携带的“鱼叉”装置将自己固定在引力较小的彗星上。尽管如此,“菲莱”依然成功登陆并将自己固定在彗星表面。

登陆彗星后,“菲莱”将全面展开工作,除向地球发回着陆点全景照片外,其携带的10个实验仪器还将对目标彗星的土壤、磁场等展开测量分析。

载有“菲莱”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2004年3月升空。经过10年追赶,终于在2014年8月追上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一颗彗星。科学家希望通过了解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彗星,进一步探究太阳系甚至人类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