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正月十五回想这个春节 年俗还是老的好

08.03.2015  09:01

回望羊年春节,许多人感慨年味儿淡了,年俗也在逐步淡化。这边说正月里不剃头,那边理发店里人满为患。5日,我市不少理发店内,理发的市民并没减少,虽然一些年纪大的老人还在遵循着“正月剪头对舅舅不好”的年俗,可多数年轻人已经不注重这些。不仅如此,一些年俗中的禁忌也在被打破,比如春节期间不能打碎东西,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语,正月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洗头,甚至出嫁的女儿只能在特定的一天“回娘家”等等,传说违反“规矩”就会有各种不幸降临。近年来,这些老年俗正渐渐被人疏远,而一些新年俗破茧而出。正月十五就这样过去了,你还有哪些在意的年俗呢?

现代春节中老年俗还剩多少

俗话说“不出十五不出年”,曾经要闹腾到元宵节才算到头的春节,如今的年味儿却在逐渐变淡。从前家家户户年前忙着买年货、准备过年的菜肴,现在人们干脆直接到饭店去吃年夜饭;以前人们春节时走亲访友,上门拜年,现代人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就行了;以前小辈串门要红包,现在微信一点收红包……

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腊月初八,腊八粥怎么做?有多少人记得腊月廿三要祭灶神?有多少人还在除夕夜守岁?……这些曾经带给我们浓浓年味儿的民间习俗,我们还能记得多少呢?还有多少能在我们身边重现呢?

守岁?太熬人,春晚没完就睡了!

“叫我守岁?本来想在假期里好好休息一下,还要我通宵不睡觉,想折腾死我啊!”年轻市民王先生说。确实,守岁这个老传统,不但年轻人不再关注,就连老年人也不讲究了,不少人还没看完央视春晚就已经睡着了。

吉林 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除夕夜守岁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习俗,许多地方又称为“吉祥夜”。除夕夜整晚家里不能关灯,只有到正月初一,天亮才可以关灯。而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在这天晚上,无论大人或小孩,都要说吉祥话。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是除夕夜最大的主题。现在的人特别是城里的市民,越来越多少人不讲究这些了。

年画?想贴也没处买

以往过年,家家都贴年画图个喜庆,现在这个年俗几近消失。“年画?想贴也没处去买呀,再说了,现在家里都装修得很漂亮,谁还舍得贴年画啥的”。刘先生讲,记得早些年家门上的春联都是写的,到了现在多数改成印刷的了,谁家要是贴副手写春联,绝对有文化范儿。

登门拜年?太麻烦了吧!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然后大人们发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

“大舅,祝您羊年大吉,马上行好运,再给您全家带好。”除夕夜,市民姚先生给远在黑龙江的亲戚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传来了对方的声音:“谢谢,也祝你们全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之后,姚先生又分别给二姨、小叔以及同学好友打电话拜年。在姚先生看来,登门拜年太繁琐,开车出门还不能喝酒,到了亲朋家不喝两杯又不好,远道的亲朋去不了,所以用电话送祝福,既方便又暖心。“每年除夕夜,我都会打几十个电话给外地的亲朋好友拜年。我觉得这种直接沟通的方式很贴心。”姚先生说。 正月不剪头?谁还在乎这说道儿

老话中讲究在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一之间不能剪头,只能等到农历二月初二再剪。“二月二,龙抬头”表示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

正月初八,我市的很多理发店都开业了,来理发的人也不少。在长安路一家理发店内,两位女士在烫发,还有三四位在等着剪发。理发师韩先生说,正月初七就营业了,来理发的大多是年轻人,几乎没有老人和孩子。28岁的林先生表示,他正月初九上班,头发长了来剪,“马上要上班了,利索点儿见同事,我不信‘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年轻人没那么多讲究”。

一大堆年俗开始被人淡忘

说起东北过年的习俗,施立学表示,在东北为了准备迎接新年,还有一套顺口溜:“廿三,灶王爷上天;廿四,写大字;廿五,扫尘土;廿六,烀冻肉;廿七,赶年集;廿八,把面发;廿九,鞔香斗;三十晚上守一宿。”现在这些年俗已很少有人记得,即便记得也不会全部做到。

初一,不扫地;初三,回娘家;初五,破五、赶五穷;初七,人日子……现代人已经开始慢慢地将这些年俗淡忘。

新时代年俗文化破茧而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拜年的方式,从登门拜访改成打个电话,又从打电话变成了发短信,直到现在用微信送祝福。

拜年不登门 短信微信送祝福

“我还是比较喜欢短信拜年的方式,能群发,一下子发给上百人,省心又省力。”今年26岁的张春辉认为短信拜年很便捷,她说领导、朋友、同事、亲戚那么多人,打电话太麻烦,而且还占用别人的时间,用短信拜年就方便多了。

随着微信的普及,拜年自然也少不了微信。“平时我和朋友的主要联系方式是微信。”李思思今年就用微信给同事和朋友们拜年,“本来我还想发短信,但是同志和朋友都用微信给我发祝福,所以我就用微信回。我还专门录了一段语音发给朋友拜年,感觉挺好的,这样还显得比较有个性。”

红包不当面给 微信一点就有

红包不用当面发,微信、支付宝转账可即时到达,甚至红包也不再是长辈给晚辈,晚辈也会给长辈。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年俗文化中的活动,几乎全都可以足不出户借助网络来完成。

刚上高二的严颜,仅春节期间就收到了2000多元的微信、支付宝红包,这些红包都是长辈们发过来的。“这样多好,不用出门就能收到红包。长辈们都会用微信,给多少就发多少,一点就有。”严颜笑着说,他还给长辈们发了红包,虽然没有发过来的多,但起码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心意。他觉得有些拜年方式太传统,没什么新意,用发红包的方式来拜年,更前卫。

“网上民俗”挺好玩

正月初五被称为“破五”,这一天除了要打扫卫生、吃饺子外,还要放鞭炮请财神。市民马先生是个生意人,往年这个时候会到寺庙里烧香祈福,有时候为了抢第一柱香,需要老早起来去排队,连早饭都吃不好。

担心今年到庙里烧香的人太多,原本替马先生着急的家人却发现他并没有出行的打算。原来,马先生已经在网上拜了财神。马先生表示“心诚则灵”。朋友圈里不少人都转了有关财神的内容,只要转发然后配上自己祈福的话,一样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袁女士也转发了这样的内容,她说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信仰,只是纯粹为了好玩。“网上有各式各样的财神,还有会说外语的,挺好玩的。”袁女士说,虽然与传统民俗不太一样,但是通过这种简单便捷的方式,给了自己新年一个好彩头。

旅游过年 不挤不闹还省钱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春节假期旅游。摄影爱好者陈英才就是其中一员。“亲们,我出发了!”过年前一天,在媒体工作的摄影爱好者陈先生在微信朋友圈开心地说,这个大年三十和母亲在海南过。

陈先生说,不太喜欢当下没有年味儿气氛的春节。辛苦一年了,旅游与传统的走亲访友相比更是一种享受。春节出游正慢慢成为年轻人过年的新趋势。陈先生说,独生子女的一代,成家后与表兄弟姐妹的关系,比起上一代要疏远得多。没有成家生子的,或被“逼婚”或被“逼育”,或是不堪“压岁钱”“份子钱”,过年见亲戚会有种种无形的压力,这些压力构成了略带苦涩的年味儿。

新闻快评

年俗,美丽乡愁一咏三叹

正月十五过罢,春节才算彻底收尾。春节,是中国人的美丽乡愁,如今面对它,很多人一咏三叹,感慨年味儿淡了。说到底,所谓的年味儿变淡,其实是年俗缺失了,像流沙一样,曾经温婉宜人的年俗正从时间指缝悄悄溜走。中国人普遍面临着“不知道怎么过年”的问题,对很多年俗不明就里。

春节,人文内核是亲情在家团聚,外在包裹的是一环一环、一轮一轮祝福美好生活的年俗。捧着手机发送千篇一律的祝福短信,直到眼累手软心腻歪之后,许多人开始羡慕古人的春节过得滋润、从容、雍容,有生命质感和质量。从腊八那碗盛满一年丰收的香粥开始,直到元宵节的那盏灯收尾,中国古人整整享受了30多天的春节盛宴——当然不是全依靠法定休假,这其中既有精神的,也有胃部的。

近代中国,经历了几次文化断层之后,好多年俗在现今经济社会里渐行渐远。例如我们的春节饮食变为到超市采购现成的了,年夜饭脱离家庭搬到饭店里了,春联不是手写的了,年画从墙上下岗了,春节敬拜老人的程序简化为一句抄袭来的微信了,祈福天地人和的香火礼程不见了……所以,我们感觉到城里的春节过得像一杯白开水,无滋无味。尽管商家弄出电子红包来吸引大家,但大家觉得亲情跟利益沾边儿了,夹杂在那仨核桃俩枣的微信诱惑里,实在没意思。

如何享受年味儿,如今似乎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命题。眼下,很多城里人由于在家里找不到年味儿,就把亲情聚首的“主会场”转移到了旅游景区,团聚变成了远走他乡。旅行结婚已经不再时髦的时候,旅行过春节方兴未艾,这股热浪还能热多久,现在还不好说。其实,家是亲情的源泉,在这里同样能找到真正的年味儿,年俗俯拾皆是,尽可以在腊月初八当天熬一锅腊八粥,让味蕾开始过春节,可以燃起三炷清香祭拜先人,可以往饺子里埋伏一颗软糖让全家人“吃财运”,可以与家人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着央视春晚守岁跨年,可以正月初一祈福“走百步”,可以元宵节带着孩子到图书馆猜灯谜……

承载了国人情感的年俗,应该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而不该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更不应该成为节日的桎梏。好的年俗应该是一盘让人吃得口舌生香的饺子,而不是一块取舍两难的鸡肋。

象征中国年的,除了饺子,还有很多年俗,它们来源于生活,表现在行为上、语言上、观念上、心理上,用仪式感、象征意义,嫁接美好幸福生活愿景,让万丈红尘中鞍马劳顿的人,暂得一处稍事休息的精神驿站,充盈心灵,生发力量,这是春节年俗的现实意义所在。

长春 晚报 记者 袁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