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适应新常态 推动新发展

19.03.2015  12:32

2014年,面对全国经济下行较大压力,梅河口市全面深化改革,牢牢把握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在中等城市建设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望2015年,梅河口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中求进的态势,积极挖掘新动力,努力创造新亮点,真抓实干,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抓项目、确保经济稳步增长。 2015年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8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0个,10亿元以上项目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同比增长10%。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定期调度通报项目进展。新开工建设投资7亿元的梅河口农产品物流项目、投资3亿元的四环制药胰岛素生产线、投资2.6亿的吉林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长白飞鸭产业化项目、投资1.5亿元的依华渔具扩建及投资1.45亿元的冠林土特产品坚果加工和休闲食品生产线等大项目。推进通梅高速公路,四平至白河、抚顺北至梅河口段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医药产业、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

抓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提高投资效率。大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实施总投资1.2亿元天河街、民安路、黄海路等道路改造工程(北部新城道路及黄海路),总投资9亿元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投资5.4亿元辉发河重点段治理工程,总投资1.5亿元“暖房子”改造工程。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11779万元梅河口市体育馆建设项目、投资1781万元梅河口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25412万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抓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扎实做好储备项目前期可研论证和项目建议书编制,提高项目成熟度,增强项目招商吸引力。准确把握上级政策取向、产业导向和投资方向,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政策及资金支持。全年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性专项资金比上年增长10%以上。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若干政策。积极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措施,推进62个重点谋划项目,认真筛选出29个作为今年向上申报项目。密切关注国家政策,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城镇化发展、健康养老、物流产业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谋划一批支撑项目,争取纳入全省重大项目库,有效增加投资增长后劲。

抓落实、承接各项改革任务。 按照国家发改委四项改革内容,严格落实各项政策。深入推进审批和核准制度改革。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实行项目核准网上并联办理。同时,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网上办理、审批和监管,提高审批效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统一录入“全省重大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规范项目管理。有序推进公车改革,确保2015年底完成公车改革任务。根据新的政府定价目录,推进水、电、气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推进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政策。不断加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确保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对所有行政性事业收费、经营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规范。

抓规划、编制好“十三五”规划。 经济要发展,规划要先行。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关键年,要在完成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同时,完成扩权强县试点任务,实现经济跨越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在全省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中找准方位、准确定位,深入谋划并争取将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和政策列入省“十三五”规划。有效推动梅河口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多规融合”和“多规合一”,认真组织专家组调研分析,充分利用本市区域和资源优势,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到“十三五”末,基本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活力的中等城市。

抓党建、坚持依法行政。 严格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懂法、用法,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环境。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为项目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政务公开,重大项目和国家政策以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开。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