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好人:柏连福硬生生在崖壁上凿出一条路
郑殿友在柏连福(左)的帮助下干起了蔬菜大棚,一年增收3万元 新文化记者 卢红 摄
5号候选人:柏连福
年龄:53岁
职业:抚松县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推荐理由:
他带领全村劳动力,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沿着峭壁凿出一条通往外界的路。为了将村民们的土特产运出大山,他多次与铁路部门沟通,争取到了火车在村口停靠一分钟。为带领村民致富,他四处找项目,无偿给村民提供资金,不但摘掉了村里多年的“穷”帽子,还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
身边人评价:
这些年他没报过车费、饭费,他干了23年村支书,我给他炒了23年的菜,村里来人从来都是在家招待。———妻子李文霞
他啥闲事都管,老人生病,孩子娶媳妇,两口子打架,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要让他拿主意,他就是我们的大家长。
——村民邵清武
人物语录:
当了村干部,心里就得装着老百姓,就得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柏连福
每天上午10点30分,从丹东到龙井的K7378次列车准时驶入抚松县黄家崴子站,虽然只停靠一分钟,可解决了村民土特产外销的难题。黄家崴子村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村庄,居民百余户,人均耕地不足两亩,但现在近一半的家庭买了小汽车。村民们自豪地说,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的好支书柏连福。
带头致富
他把村民拉下牌桌、酒桌
柏连福祖籍山东,虽然从小在黄家崴子村长大,做起事来却透着山东人的执着和倔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黄家崴子村的年人均收入仅300余元。柏连福凭着勤劳能干,与人合伙种参,挣下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钱的柏连福没有忘记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谁有困难用钱他都无偿往外拿,2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至今外面还有10多万元的借款收不回来。”妻子李文霞说。
以前,村民们不是凑在一起打麻将,就是喝酒斗殴,老人无人赡养、两口子打架,柏连福忙了这头顾不上那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老百姓太穷。”柏连福暗下决心,要解决这些陋习,就要让大家都富起来。
柏连福把全村会建筑技术的村民召集到一起,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工程队,走出大山创业。由于讲究诚信,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好,很快就在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一年下来,工程队创收50多万元,每名队员收入1万多元。柏连福还多方协调,争取到林业局冬季采伐工程,组织工程队在冬闲时进山采伐木材,人均增收500多元。
靠着打工赚钱,村民手头开始有了积蓄,可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经过集体讨论决定,用村集体的积累建大棚廉价租给村民,村民们年底一算,一栋大棚净赚5000多元。大棚种植业迅速发展了起来,目前全村共建大棚110栋,占地85亩。他还组织大伙到县城和松江河镇的市场设置了固定摊位,货真价实的“绿色无污染”使“黄家崴子”牌供不应求。从此以后,村里打麻将、喝酒的少了,主动找柏连福联系挣钱门路的人多了,妇女们也都比着干,摊煎饼、采蘑菇,大家各显神通,比着发家致富。
“愚公移山”
悬崖上凿出一条路
1995年,一场洪水冲断了村里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条土路。柏连福下决心要修一条能跟山外相连的路。可从黄家崴子村到仙抚公路有4公里的距离,光悬崖峡谷就有30多处,修这样一条路,不亚于愚公移山!
柏连福没有被吓倒。买炸药的钱有限,他们就卖石头买炸药,买来炸药再炸石头。1999年,路终于凿通了,柏连福并没有满足,跑到县城找领导,协调到40万元工程补贴款,4个月全村出义务工1600多个,修成了全县第一条乡村水泥路。
“崴子的意思就是被山水环抱,憋死牛的地方。”柏连福说,过去黄家崴子虽然每天只有一趟火车通过,但可以让村民将土特产带到山外去换钱。然而2006年火车提速后,黄家崴子这个不起眼儿的车站被取消了,别说卖土特产,就连村民的出行都成了问题。“一定要让列车为我们停一下,哪怕一分钟也行。”柏连福先后多次跑到沈阳铁路局,见不到领导,就给沈阳铁路局所有的领导写信,一封比一封恳切。不久,全国列车运行时刻表上又出现了黄家崴子车站,成了全国有名的“一分钟车站”。
引进项目
让村民坐在炕头上赚钱
制约村民致富发展的“瓶颈”消除了,可村集体没项目没收入。柏连福带领村班子研究决定,把村周围能利用的780多亩山地、沟系承包出去,搞立体综合开发,带领党员新开 460亩水淹复垦地,对周围300多公顷荒山进行造林。县林业局听到这个消息后,主动给他们送来6万多棵红松树苗,这可把正在犯愁资金的柏连福乐坏了。在造林的20多天里,他黑了、瘦了,但如今,荒山变成了宝库,市场评估价值达100多万元。
黄家崴子村有着丰富的饲草资源,适合发展养殖业。柏连福带领村支部班子成员三上 长春 皓月集团,争取到了肉牛养殖项目。为了解决肉牛饲料问题,他又带领村干部建起了一座酿酒厂,生产的酒出售获取利润,酒糟用作肉牛饲料。
由于黄家崴子村紧靠温泉,近年来大量游客被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风吸引,前来摄影、采风、作画的文人墨客也越来越多。“我们村里现在建了抗联根据地纪念馆,正在建一个游客接待中心,并鼓励村民办家庭旅馆。”柏连福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他要让村民们在自家炕头上挣钱。
扶危济困
谁家有困难他就帮谁
这些年,拿出过多少钱,帮助过多少人,柏连福自己也记不清了,但这笔账记在父老乡亲们心里。
滕以东家里困难,拿不出钱让孩子上学,柏连福送去了600元学费,还带领党员帮他建起蔬菜大棚;孟宪荣家孩子小,家底薄,柏连福把他接收到工程队,又借他钱买油锯,冬季参加林场采伐,一年下来收入万元左右;熊传东生活困难,柏连福帮他协调贷款3万元、自己又拿出2万元,支持他种植人参,现在,熊传东年收入5万多元,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45岁的郑殿友妻子常年有病,两个儿子也有残疾,生活十分艰苦。2014年春季,郑殿友在种地时又被旋耕机搅断了双腿,更是雪上加霜。柏连福不但担负起照顾他全家的责任,还将村里新建的暖棚承包给他种黄瓜,今年一年就让他增加收入3万余元。“我们村里的暖棚都租给了贫困户,谁家有困难他就帮谁,大家都信服。”64岁的村民陈东昌说。
柏连福还带领村里有能力的12名党员,与13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除一名因瘫痪在床致贫的困难户以外,其余全部脱贫。
新文化记者 卢红
推荐您身边的感动 吉林 人物
从2015年11月16日起,由新文化报、吉林年鉴、吉林国健妇产医院、吉林省图书馆联合举办的2015年度第十三届“感动吉林”人物评选活动正式起航。年度主题“创业、创新、创造”。 欢迎您推荐身边的感动人物。
征集热线:
1.电话:新文化报24小时新闻热线0431-96618;
2.微信:“新文化报生活圈”公众账号xwhbs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