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叶关情久为功——我省民生实践纪实
本报记者 潘锐 王子阳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走进广场、公园,尽享明媚的春光。记者 张安能 摄
要问老百姓过日子最关注啥?就业、养老、看病、上学、住房、菜价……每个词背后所隐含的内容,都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翻开近年来吉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一项项民生实践恰如一阵阵裹着暖流的春风,既细致入微地吹进百姓柴米油盐的生活,又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
4月7日,省政府《关于2015年民生实事的意见》正式出炉。47项民生实事让吉林大地民生实践的“任务书”再度升级:
“新常态下民生工作是一项‘内外兼修’的综合工程,既要求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生活的丰富,又包括社会机制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良,是保基本、兜底线的民生,是有尊严、有质量的民生,是更注重精神愉悦和幸福感受的民生。”
这是省委、省政府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坚决的责任担当,是省委、省政府对这片土地作出的庄严承诺。
民生无小事,一诺抵千金。
民生实践一:保基本、兜底线。固民生之本,夯民生之基
“我自己交了4年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今年在长春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后,单位也给交保险。自个儿正犯愁呢,觉得两份保险舍掉哪头都可惜,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蛟河市白石山镇农民张建没了烦心事,脸上天天乐开了花。
社保是民生之依。去年上半年,省人社厅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吉林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暂行)》等3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办法。这三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安全网”基本建成。
辽源市西安区泰安街安康社区居民田广东,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日子过得很艰难。由于身份证、户口本、低保证等证件丢失,一直无法到街道正常申请救助。区民政局了解到他的困难后,组织召开由公安、住建、人社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为其解决了廉租房补贴、医疗保险等问题,还把他安置到灯塔镇敬老院。田广东的生活终于有了基本保障。
田广东正是我省大联动、大救助社会救助体系的受益人之一。2014年6月,我省出台了《关于实施特困群体救助工程的意见》,救助对象由低保、特困供养对象扩大到扶贫对象、孤儿、困难残疾人和遭遇基本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家庭,救助任务扩大到扶贫开发、法律援助、困难残疾人康复服务和慈善救助,从而形成大联动、大救助的社会救助体系。
去年,我省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立足于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省筹集落实城乡低保资金35.48亿元和12.08亿元,保障对象达16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提高1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人均提高4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10.4%和14.3%。
通化市五道江镇75岁老人贾淑珍在棚户区住了49年。自来水常断、墙壁漏雨垮塌成了她的心病。“现在搬进新房,不但有自来水、暖气,上厕所再也不用排队了。”贾大娘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我省广泛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现了从城镇、农村到矿区、林区、垦区等全覆盖,既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等“硬件”,又有效改善了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等“软件”,居民生活满意度明显提高。
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人均补助标准由320元提高到380元。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以及其他保险待遇水平。全省将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6.66万套。
从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密织社会救助网,吉林积极探索,深入实践。 一幅牢牢兜住民生底线的壮丽画卷,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正徐徐展开。
民生实践二:有尊严、有质量。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日前,长春市欧亚商都食品超市再一次接受了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突击检查,这种不打招呼、不用陪同、直插现场的监督检查方式,在我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经成为新常态;
吉林市利雅德饭店外面悬挂了一个特殊的牌子,牌子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的笑脸,这是我省“寻找笑脸就餐”行动首家挂牌的A级餐饮单位;
松原市民张女士发现,越来越多的超市和农贸市场里有了集快速检测、投诉举报、咨询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小屋”,“吃得放心,咱老百姓才安心!”
生活变化只是点点滴滴,便捷安全却是实实在在。让百姓放心消费——看似简单的愿望,背后却是“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民生实事建设的结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王学访村的杨海艳中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天天沉浸在网游里。市里组织的一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改变了她的命运。“学到了技术,我有了自立的本领,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现在杨海艳已经成为了长春市一家线束厂的工人,月薪将近3000元。
对我省百姓而言,“想就业、能就业、就成业”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2014年,我省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积极推动就业创业,新增就业54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率100%,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54%,农村劳动力专业就业398.7万人,实现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612元,新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3个、高质量就业示范社区100个、大学生创业园14个。
与此同时,截至今年2月,全省各类养老机构总计1731个,床位总数达到13.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到31张,成为全国提前完成“十二五”确立的每千名老人30张床位发展目标的9个省份之一。
教育是民生之基,“择校”是家长最为头疼的大事。我省在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大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促进校际间设施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共享,缩小校际差距,让孩子就近享受到优质教育,免却家长的“择校之苦”。
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将达50万人,建设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0个,创建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100个。培树12个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市、区)、3个示范园区。建设县级以上公办养老机构32个、农村养老服务大院500个。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60%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政府倾心、倾情、倾力,百姓才安心、舒心、暖心,对生活才会有更多的盼头。
民生实践三:注重精神愉悦和幸福感受。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生活
去年7月16日,省吉剧团的演员们把舞台搬进了长春市双阳区隆兴村的田间地头。铿锵的锣鼓和粉墨登场的戏曲人物,让安静的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我们农民非常欢迎这样的演出,节目质量高,又是公益性质,不用村里花一分钱。”村支书陈红奇激动地说。
自2009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几年将“送戏下乡”纳入民生实事之列,并拨专款予以支持。省、市、县各级艺术团每年“送戏下乡”平均达40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让“吉剧振兴”的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
去年3月,吉林移动第一个4G农村无线宽带体验用户在前郭县王府镇产生。首批20名体验用户全部安装了4G网络无线宽带,标志着吉林移动无线宽带正式在农村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此,4G网络无线宽带用户即使生活在偏远地区,也不用犯愁家里是否有线位、需要四处拉网线等问题了,既解决了农村用户上网不方便的问题,又满足了用户上网快的需求。
今年春节前夕,松原市民商天晨看着水龙头里流淌出的清澈的自来水,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为彻底解决居民吃水难问题,全省对城市二次供水市政引入管、老旧二次供水泵站、二次管网、楼内管线以及用户水表进行改造。去年全年,撤并改造老旧散小二次供水设施2177座,改造陈旧水管网5053公里,使120万户城市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今年,全省将送戏下乡4000场,硬化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200个。继续实施“宽带吉林”工程,启动宽带提速行动。为700个行政村和社区、50个乡镇和街道配建室外健身器材。更新、新增城市公交车2012辆,新增供热能力3000万平方米。
幸福是抽象的,幸福也是实实在在的。它可能就是一滴水、一本书、一场演出、一缕阳光、一片蓝天……每年数量不断攀升的民生实事,从吃、住、行、教等方面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生动勾勒出一条群众生活的幸福增长曲线。
这是一份厚重的民生清单:
2014年,在财政支出较大的情况下,吉林省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承诺的“十五大民生工程”、42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这是一份庄严的民生承诺:
越是经济下行、财力紧张,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无论财政多么困难,民生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民生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今年实施的16个方面47项民生实事,要切实让群众在新常态下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新实惠。
“小财政”撑起“大民生”。民生建设的数字背后,对应着每一个幸福的吉林人,蕴含着吉林省委、省政府民生至上的价值追求。
这是一片有梦想、有温度的黑土地。在这片黑土地上,民生实践既紧锣密鼓,又生机勃勃,而且永远没有休止符。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