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兴“蛙”——从省林蛙产业商会成立看吉林省林蛙产业发展

11.04.2016  08:02

      与城里人比环境,这里是具有天然氧吧美誉的原始林场;比饮食,这里到处是自然生长的山野菜,喝的是甘甜的泉水;比耐力,养蛙人可以进山2个多月不出来……初春时节,记者走进林区,走进养蛙人的世界,探寻吉林省的林蛙产业。

      养殖分散 靠天吃饭

      清明前后,距离白山市露水河镇50公里,位于二道砬子河两岸45岁养蛙人魏华的1000公顷养蛙场,已经到了林蛙出河的时刻。

      曾在泉阳林业局当过工人的魏华,如今既是老板又是养蛙人。他动员了家人与一名雇工一道,开始忙碌的春天捞蝌蚪工作。

      “人为干预饲喂,能让蝌蚪快速生长,否则天一旱,在小河里干死就可惜了。”魏华边说着话,边把捞在桶里的蝌蚪倒入大池子里孵化。

      繁衍完后代上山的林蛙,要过半年才可能再次现身。“林蛙养殖就白山、延边、通化、吉林几个地区,养成功确实是好东西,价格每斤好几千元,深加工更值钱。”魏华说,有些林蛙上了山,得了病,广阔的林地根本别想找到它,有的就回不来了。可见养蛙也是靠天吃饭,人的能力比不过天。

      魏华养蛙的前期投资达60万元,到了收获期,遇到近两年的接连干旱,使林蛙收成锐减,2015年才收了2万多元的林蛙。

      养蛙人要能干,这行比别的行辛苦,养蛙永远在潮湿条件下工作。春天孵化将近2个月,闲时搜集蝌蚪,放入消过毒的池子里饲喂。秋天抓捕林蛙全是在下雨天进行,9月的一个月内只要是下雨天,大大小小的林蛙便开始陆续下山,养蛙人便穿上雨衣雨裤沿着挡住林蛙下河的人工障子去抓。晚上开着头顶灯从5点一直抓到第二天早上7点以后,放到袋子里的成蛙就是收获的成果。接下来,就要挑开障子,通过“抓大留小”,让选出的小幼蛙跳入河里冬眠。

      在吉林省1万多名养蛙户的精心侍弄下,小小林蛙这一来一去,几乎踏遍全省300万公顷的林地,并形成独特药用价值的长白山珍品,虽然年产值仅30亿元,但作为吉林省的特色产业,意义绝不止于此。

      贵比黄金 供不应求

      目前吉林省的养蛙人分布在4个地区23个市(县),每年仅出产200吨林蛙油,对于偌大的市场需求还远远不够。

      3月31日,在集安市热闹乡,常来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常乃云的林蛙油厂房内,最兴旺时50多名工人扒蛙油从秋天开始扒到下一年3月底,2015年扒蛙油工作早已结束,扒出的油早早地储存起来。“如果晒干的林蛙泡发再好一些,出油就会更好。”常乃云介绍,形势好时20斤水蛙扒1斤林蛙油,成本是每斤2500元,2016年成本达3000元。他的蛙油都是发到南方经深加工后,做胶囊滋补品和健康饮料。

      像常乃云这样做林蛙加工的集安市也没有几家,因为投资大,每年他加工林蛙油在1吨左右,吃掉集安市一半养蛙人的林蛙,如果销路并不仅局限在放货给公司,而是省内加工销售,收益会更可观,也会带给养蛙人更丰厚的回报。

      影响林蛙产业效益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林蛙产品市场混乱,造假、以次充好普遍,让消费者真假难辨,有的用不到真正林蛙油,起不到效果,使得消费者对产品不信任,而令需求乏力。省林蛙商会负责人表示,他们目前准备从源头入手,确保林蛙质量。在生产、加工和检验环节加强管理。通过申请长白山林蛙商标,保护吉林省林蛙资源。商品要经过检验检疫后才能进入市场销售。并且从林蛙收储工作开始,就由与商会签约的专业合作社负责收购,然后由商会签约的加工企业生产和销售。以保证林蛙产业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抱团取暖 合力兴“

      林蛙养殖投资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这给林蛙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刚刚成立的吉林省林蛙产业商会,犹如春风吹来,给林蛙产业挨过寒冬带来新的希望。会长伊常青分析了林蛙产业的现状,认为吉林省林蛙产业具有国家法律政策的强大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世界独有长白山林蛙的品牌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养蛙户和林蛙加工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市场内外的问题和挑战。

      和龙林业局的养蛙人别立奎,因建林蛙越冬池,违规进行土建施工,受到林政部门处罚,承包方想收回转包他人。

      有20年养蛙经历的孙清森说,养蛙周期为4年,近两年蛙农没有收入,都在吃老本,如果承包年限不延长,越冬池没有行业标准,以及蛙场没有资金和贷款注入,有可能会让养蛙产业错失复苏的机会。

      在集安市清河镇天桥村,有着1000公顷蛙场的集安林业局的刘桂彬,虽然蛙场承包已两年,并一次性买断承包20年,但进入蛙场后,蛙池内的林蛙全被上一任承包人抓净了。刘桂彬觉得发包方应该引导转包人,蛙种应该优先出售给新承包人,这样才能避免破坏蛙场生态。“花了承包费之外,在蛙场经营中要买林蛙、买蛙卵,要每年花费近6万元的人工费,还要再支付办证费,真有些让人吃不消。”刘桂彬目前正通过商会与政府有关部门衔接,希望争取一些倾斜政策,如有可能,他想利用其他林下经营补上因养蛙的周期长、投入高造成的资金缺口。

      林业政策、承包期限、资金缺口等许多问题靠个人力量都是无法解决的。加入到商会后,通过这个有效的交流平台,他们开始归纳共性问题,通过商会与相关主管部门接触,反映合理诉求。

      对于部分养蛙人的利益受侵害的问题,商会认为,真正解决问题需要依法维权。他们通过组建专家委员会,帮助养蛙人寻求正确解决途径。对于养蛙人承包林地到期收回的问题,他们积极做养蛙户工作,努力达成双方谅解。“让养蛙人满意,不让管理部门为难。”商会执行会长张朝亮表示,他们成立林蛙商会不但要让这个行业有领路人,更要让养蛙人从蛙农变成林蛙产业领军人。

      林蛙虽小,它却占尽长白山无限风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该换不来相应的回报。也许,养蛙人翘首企盼的,不止是林蛙的回归,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