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移民潮”

02.02.2015  01:34

  这一场“移民”,还青山绿色,让一方土地平静安宁,更让百姓生活比蜜甜……

这场“移民”是“生态移民”,是松江河林业局转型发展的创新之举,绿色、生态、和谐一盘棋。

何为“生态移民”?松江河林业局的模式就是减少森林资源社会性消耗,让林场职工享受城市化的生活,强化新林区建设,调整林区生产力布局,改善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林场职工“山上生产、山下生活”,使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到达胜利林场时,已经是下午,记者看到,原来的民房民居全都扒掉了,原来的厂区、家属区也全都栽上了树,20多万平方米的杨树茁壮成长着……

胜利林场原书记张锁祥说:“生态移民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最重要的是减少了资源浪费,原来老百姓都烧木材,你想想一年得浪费多少资源啊。退场还林以后,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从2008年开始,松江河林业局就将原有的13个林场逐步合并为5个中心林场,并对撤并的8个林场进行了整体搬迁。生态移民后的林场面积达到340公顷,每年可减少14584立方米社会性的森林资源消耗。

1832户职工要搬家,住哪?林业新村棚改一期、二期项目启动了,卫生所、幼儿园、健身器材齐全,水、电、天然气、供暖、有线宽带入户……“生态移民”让林区人的生活变了样,也改变了他们工作的性质和固化的思维。

“原来就知道低着头砍树,啥也不想,就认为砍树能挣钱,也认识不到会破坏生态环境啥的。天天就在山上吃住,日子过得是真苦。自从“生态移民”后,我家搬到山下小区住,我也不砍树了,改成看林子了。”马鞍山森林管护大队的于延军说。

从原来的砍树,到现在的看树,老百姓会接受的原因很简单,这样他们不仅生活条件变好了,而且钱挣得也更多了。

于延军的妻子尤金云说:“原来每天六七点钟下班,回到家还得自己现生炉子,屋子里冷得不行了。现在住在楼里,有暖气,啥时候回来都暖和和的。

现在除了在林场干活挣工资之外,我们还有个木耳基地,平时在那儿干活每天还有40元补助。”尤金云笑着说。

为保证职工上下班安全舒适顺畅,林业局花了近800万元,购置了26台通勤车,“活儿照样干,生活的幸福指数却上来了,谁能不乐意呢。

为了让农民增加收入,林业局鼓励职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天麻、蓝莓、木耳、林下参、返魂草、玉竹、贝母等,2014年,林下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净利润6000万元以上。(记者 张妍 实习生 张瀛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