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农村文化小广场 民生大舞台

29.07.2015  11:46
 

7月27日,松原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之满族歌舞《女真魂》剧照

 

宁江区伯都乡杨家村文化小广场

 

前郭县长山镇繁荣村文化小广场

 

加快文化强市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7月28日,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全省各市州、各县区宣传、文化战线的负责同志来到松原市,在这里举行全省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作现场会,推广松原等地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经验,交流各地推动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的做法,探索新常态下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与会人员先后参观了前郭县长山镇四克基村、繁荣村和宁江区伯都乡杨家村的文化小广场,所见所闻令大家兴奋不已。

设施齐全的文化小广场上,人流潮涌,唱歌的、跳舞的、健身的,还有玩耍的……乐曲一起,立刻吸引周围上百人围观。“农村到底变啥样,家家门前水泥路,路两旁是风景树;看电视有闭路,自来水引进户,广场上能散步……”词新、曲好,动作幽默风趣,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现在也没那么多农活了,就喜欢到广场上唱唱歌、跳跳舞,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兴趣。这日子,那叫个美!”村民一面说着,一面比划个舞蹈动作。

据了解,松原市文化小广场建设从2014年开始启动,当年即建成293个,今年正在建设260个,三年左右可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松原市委书记李相国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构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百姓精神乐园,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而必要的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和条件,我们的农村文化小广场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所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可以说,文化小广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达到了宣传有阵地、娱乐有场所、求知有地方、交流有平台的效果,真正让农村文化生活“”了起来。同时,文化小广场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实现“以文化人”、促进社会和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是一条适合农村农民实际、高效实用的文化惠民新路子。这次全省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松原召开,即是对我们工作的一次检阅,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我们将乘着这次会议的东风,努力推动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快文化强市、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开创“转型发展、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松原”新局面。

休闲去处 生活必需

每到傍晚时分,在许多新建成的文化小广场上,吃过饭的村民正惬意地仨一帮、俩一伙地娱乐着。随着村民参与热情的提高,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小广场也像农民形容的那样,正在成为满足他们文化需要的“后花园”。

以前只看着城里的小广场热闹非凡,让人羡慕,如今我们村也有自己的文化场所了,大家没事来坐坐、玩玩,搞点文化活动,聊聊国家大事,说说家中琐事,感觉全村人都成一家人了。”农民朴实的话语,说出的正是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的宗旨。

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经常性地参与文化活动,2014年初,松原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在全市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的决定,每个行政村都要有自己的小广场。随着小广场的建设和使用,农民群众的小广场“情结”也越来越强烈,有小广场的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没有小广场的都在热切期盼。宁江区伯都乡杨家村文化小广场硬化面积1000平方米,灯光、音响、文化长廊、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齐全,活动开展非常活跃,不仅本村群众都来参加,邻村的许多农民也慕名而来。因为建得漂亮,小广场已经成为村里的新地标,全村人都为之骄傲,村民谈到小广场都觉得很有“面儿”、很提气,广场活动成了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催生出广场文化,广场文化则为广大农民带来了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的显著变化。那些建有文化小广场的村村容整洁、民风热情,一进村就能感受到新农村、新农民的风貌气象。实践证明,这个农民的“后花园”在带给他们欢乐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据村民们讲,现在打麻将、喝酒、吵架的村民少了,到小广场健身跳舞、参加文艺活动的多了。一些村干部说,通过组织、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过去积累的一些矛盾逐步化解,民心凝聚,村风和睦。

为农民建造属于他们的文化小广场,是松原市本着抓好集中性的农民文化活动、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实际全面启动的一项民生工程,相信随着它文化功能作用的日益发挥,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必将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硬件过硬 标准先行

松原市的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实践,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路径和办法。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提出了小广场建设的“六有”标准,即有面积为500—1500平方米的硬化场地、有广场照明灯和音响等设备、有文化宣传长廊(宣传墙或宣传栏)、有健身娱乐器材、有专门管理人员、有文化队伍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不久前,松原市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对全部建成的农村文化小广场进行了全面验收。验收结果显示,所有新建的小广场均达到了“六有”标准,有些还在“六有”标准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项目和新内容。

在硬件建设上,遵循“统筹规划、统一功能,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由各县(市、区)结合地方实际安排建设任务。在资金保障上,坚持多条腿走路,多点发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的有效融资机制。利用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贫困县扶持资金、村屯整治、道路工程等项目,弥补全市农村文化阵地资金不足,多措并举推进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同时,把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相结合,作为广大党员干部“三走进”帮扶的重要内容,动员广大党员、群众、精神文明协会志愿者等积极投身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使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资金得到充分保障,也保证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求每个乡镇建立文化小广场示范点,树立样板,调动起了各村建设小广场的积极性。

建了并不等于完成,还要管好用好,让它真正发挥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推广技术、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让农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在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过程中,松原市坚持“建管用”一体化的原则,在建设的同时要求各村建立《基础设施维护使用制度》、《日常保洁制度》、《文化广场活动计划安排制度》等日常管理、运行、考核机制,对文化小广场的日常管理、硬件建设、活动计划、维护使用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妥善保管相关设备和物品,切实解决农村目前文化小广场“管不好、用不好”的现象。要求各村建立群众需求征集、服务评价反馈机制,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共享,保持广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其人员岗位职责,确保事情有人做、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舞蹈、秧歌等农村广场文化人才,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统筹管理 文化惠民

加快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是松原市实施创新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乡村实践。

作为民生项目,松原市将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视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小广场的选址、规划和标准设计上,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避免了重复建设。在建设上,坚持标准,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村情民意,一步一步有序推进。

在有限的建设时间内,在资金、选址、协调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建成几百个村级文化小广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环节出问题,将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效果。为保证这一文化惠民工程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工,全市各县(市、区)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全力推进,创造了许多管用的办法、好用的经验,确保了工程高质量有序推进。

为保证民生工程如期完成,市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深入各县(市、区),采取听汇报、查现场等方式,对各地文化小广场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多次督促检查,确保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是公益性项目,在建设投入上以政府为主体,鼓励整合资源,吸纳社会力量,多条腿走路,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多措并举强力推进。2014年,松原市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总投资4600多万元,其中争取省级支持600多万元,市县投入2000多万元,村级自筹和社会捐赠近2000万元。在建设小广场的过程中,基层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建设热情十分高涨,为了节省资金,有的村就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扶余市三井子镇永久村村民们自发组织扒掉村里废弃的大烟囱,利用拆大烟囱的红砖,铺成了6000平方米的小广场。村民们说:“这是全村人齐心合力建成的小广场,我们一定会备加珍惜和爱护。

场一体化管理,力求在把广场的日常维护管起来的同时,让广场的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图片均由记者丁研摄

记者 吕瑞东 程光 通讯员 孙文一 杨明东